我军亟需迅速清除境内的不稳定因素,而后方可放心对外用兵。”诸葛亮的建议与敖烈心中的打算不谋而合。
扶余与高句丽,乃是多年前迁徙至内地的异族繁衍生息而成,历经岁月沉淀,已颇具规模。
昔日汉灵帝刘宏在位时,特划幽州二郡设为王国,供两族子民居住,便是今日的扶余国与高句丽国。
数十年间,这两国俨然成为国中之国,时常无视朝廷号令,若非敖烈镇守幽州,恐怕早已反叛。
对于这两个王国,敖烈思量已久,始终未能找到妥善处置之策。
一则,两国早有反叛之心,这已是人尽皆知的事实,然而敖烈手中缺乏确凿证据,即便出兵征讨也无法师出有名。
二则,身为后世穿越者的敖烈清楚,在两国境内埋藏着一处巨大的地下油井,即后来闻名遐迩的dq油田。
在这个时代,人们尚未掌握石油的利用方法,倘若敖烈率先开发油田,无论是用于军事还是民生,都将远远超越这个时代,这对于敖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一直沉默不语的贾诩,在听到诸葛亮的剖析之后,眼中精光一闪而逝,旋即默默点头,暗中表示支持诸葛亮的策略。
自从诸葛亮加入之后,贾诩便鲜少发表意见。
原本,文官首席之位本应由贾诩担当,但他出于明哲保身的心态以及对诸葛亮的栽培,主动让出了这一位置,退居至第三位。
然而,贾诩对敖烈的忠诚毋庸置疑,该做的事情一项也没落下,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此外,贾诩还主动承担起指导诸葛亮的重任,每当诸葛亮分析见解准确时,贾诩便默不作声;一旦诸葛亮偶有偏差,贾诩便会巧妙地予以提醒,引导他回归正轨。
有贾诩这样的导师,无疑是诸葛亮的一大幸事。
诸葛亮也没有辜负敖烈与贾诩的期望,自从坐上文官首席之位后,他的决策仅出现过一次失误,但在贾诩的引导下迅速得以纠正,自此之后,再未有过任何失误……
在贾诩的微妙首肯之下,敖烈毅然决然地道出了他的战略部署:“此战,便依照文若贤弟与孔明军师的计策行事,吾军分为三道兵马。
传令崔琰、高顺两位将军固守西陲鲜卑之地,相机而动。
李儒,你挑选精锐之人,潜入西部鲜卑各部落之中,播撒混乱之种,引发其内部动荡;兄长,劳你率领本部兵马,坐镇上谷要塞,抵御和连之威胁;赵云、马超、徐庶三位将军,尔等领三万铁骑作为前锋,北上直面轲比能,暂以防守为主,待某平定了扶余、高句丽之后,即刻率大军北上与众汇合。”
正当敖烈布署完毕之际,忽有一人挺身而出,高声反对:“主公!此举万万不可!”敖烈目光一凝,发现此人正是新近委任的谏议参军田丰。
田丰迈着沉稳的步伐来到厅中央,朗声道:“我军连年征战不息,如今刚刚稍作休整不满一年,士兵多数为新募之卒,战斗力尚未凝聚成型,倘若轻举妄动,只怕会有六七成将士客死他乡。
再者,这场大雪突如其来,我军毫无防备,兵器粮草皆未筹备充足,后勤保障尚不完善,如何能够开战?再者,扩军备战、修筑燕京城等各项开支已使我军财力告罄,若非甄氏商会与万通商会的救济,我军连养活士卒的银两都将捉襟见肘,又怎能支撑得起这般规模的战役?据此三点,末将不敢苟同主公的出战决策!”
田丰果然性格耿直,无愧于后世对其刚直不阿的评价。
此刻,敖烈亲自制定的作战计划已然出炉,大部分官员均表示赞同,唯独田丰在此关键时刻,振聋发聩地提出了三个不宜出战的理由。
其实田丰所言并非无稽之谈,敖烈心中亦明白,如今自家的实力实在经不起过多的消耗。
那十五万幽并联军看似雄壮,实则半数以上都是新兵蛋子,一旦上了战场,能不被残酷的杀戮吓得魂飞魄散就算不错了。
若因此导致战败,敖烈想要再组建起如此规模的军队,所需耗费的资金,他实在是难以承担。
这也正是敖烈始终坚持打造精兵路线的根本原因——他手中并没有足够的金银财宝。
见敖烈陷入沉思,田丰毫不退让,继续劝诫道:“主公,穷兵黩武导致国家衰败的历史教训,古往今来不胜枚举。
我军应当继续休养生息,待境内兵力充实、粮食充裕、百姓安居乐业之后,再挥师北上或南征。
幽并之地寒冷荒凉,人口稀疏,故主公要么不战,要战就必须一战定乾坤,尽可能减少兵员伤亡才是长远之计。
像眼前这般毫无胜算的战争,能避则避吧。”
众所周知,田丰全家曾遭袁绍残害,按常理来说,扩张势力、积蓄力量应该是他乐意之事,如此一来,敖烈挥师南下讨伐袁绍的日子便会提前到来。
然而田丰却坚决主张罢战,他从幽并大局出发,详尽阐述了罢战的理由,全然不顾个人恩怨,仅此一点,便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敖烈紧握桌案,环视在场官员,询问道:“还有哪位赞同元皓先生的看法?”
顾雍主管幽州财政,深知府库储备难以支撑一场大战。
他默然起身,站在了田丰身旁,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随后,又有几位官员相继站出来,支持田丰的观点。
这其中还包括刘虞旧部、现任燕京太守的阎柔。
如此公然反对主公既定战略,并且成群结队地在主公面前表达不满,恐怕也只有在敖烈治下的州牧府中才会发生。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敖烈对待下属的仁德与宽容。
若换作袁绍帐下,田丰等人即便不受罚,恐怕也难再受到重用。
幽并集团内部的宽松氛围及敖烈豁达的胸怀,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这一战,却是不得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