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后,顾倾寒和陈浩然终于在材料选择和技术参数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然而,正当他们满怀信心准备进入下一阶段时,一个新的挑战悄然而至。
在对原型机进行首次全面系统测试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个之前未曾预料到的问题:尽管新型铜合金和先进陶瓷等材料的性能表现优异,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整个系统产生的电磁干扰异常强烈,几乎影响到了周围所有的电子设备,甚至导致实验室内的监控摄像头和通信设备出现了故障。
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实验室的安全,更是对原型机能否投入实际使用的一个严峻考验。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电磁干扰问题,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为了应对这一突发情况,顾倾寒和陈浩然不得不重新审视整个系统的布局和结构设计。他们开始查阅相关资料,尝试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他们考虑过增加屏蔽层的设计,但是这样会大大增加原型机的体积和重量,违背了之前追求紧凑高效的设计理念。
正当两人一筹莫展之际,顾倾寒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我们能够改变能量发生器内部的磁场分布,或许可以减少对外界的干扰。”这个想法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需要对整个系统的内部构造进行重新设计,这意味着之前的一些工作可能需要推倒重来。
陈浩然虽然对这个提议持保留态度,但也明白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他们决定冒险一试。他们开始对能量发生器的核心部分进行微调,通过改变线圈的排列方式和优化电路设计,试图减少外部电磁辐射。
经过连续几天几夜的奋战,他们终于完成了一套新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初步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电磁干扰得到了显着降低,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新问题:由于磁场分布的变化,能量转换效率有所下降,这直接影响了原型机的整体性能。
面对这一新的挑战,顾倾寒和陈浩然再次陷入沉思。他们意识到,要在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同时减少电磁干扰,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此时,时间已经非常紧迫,项目资金也即将耗尽,他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决定求助于外界专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专业的意见和支持。他们联系了几位在电磁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教授,并邀请他们参观实验室,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接下来的日子里,顾倾寒和陈浩然与这些专家们一起,展开了一场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合作。他们共同研究了各种可能性,尝试了不同的技术和策略。在专家们的帮助下,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既能减少电磁干扰又不会显着降低能量转换效率的方法。
这次的经历让顾倾寒和陈浩然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不仅是个人智慧的展现,更是团队合作与跨界协作的结果。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后,他们的项目逐渐步入正轨,向着成功的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