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辞这时笑着说道:“那可不,要是想学武,怕吃苦可不行,每日寅时就要起,训练整整一天。”
“啊?寅时?!那不是天还没亮吗?比读书起的还早呢!”姜靳苦着脸,“那都要练些什么呀?不会是让我天天扛着大石头跑吧?”
秦辞好笑的说道:“先从基础的练起,每天早起先蹲一个时辰的马步,再跑上十圈,然后再练习举石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重量,最后才是对打,基本上,一天下来,每顿都能吃三碗饭。”
其实其中的细节远远不止秦辞说的这些,但就这已经让姜靳已经瞪大了眼睛,叫苦不迭,“这么辛苦啊!爹不是说只让我早上锻炼锻炼就吗?”
“那是因为你爹跟本就没想着你能坚持下来那些,果然是知子莫若父。”苏蓁摸了摸下巴,认真地说:“学武可不仅仅是体力活,还得注重对武学的领悟。
依旧要看兵书战策,了解战场局势和战略战术,总不能只靠着一腔热血上战场吧?还有,可以说练武就是要文武兼修,只不过,武为主,文为辅而已。”
姜靳突然觉得自己也不是非要学武了,刚想说什么,就有听苏蓁说道:“可惜,我没有学武的天赋,而且年纪也大了,不然我是一定要学的。”
“姐姐,你为什么想要学武呢?”姜靳本想打退堂鼓的话刚到嘴边,听到苏蓁这么说又转了个弯说道。
“为了家族,若是有一天,陛下又需要姜家了呢?一道旨意下来,你说,我们家谁上?”苏蓁淡淡的出声问道。
姜靳:“......应...应该不会吧?”
这种事情谁知道呢?若是那时姜国公还年轻,可能还是姜国公上吧,可若是姜国公老了呢?姜家,谁去?
“你们在说啥呢?我都回来第二趟了,你们还在说呢?”苏有山笑着说道,“小蓁,我瞅了这附近村子的粮食,虽然还没收完,不过也都大差不差,估计加起来也不过四石,还是有些不太够,咱们要不要安排去镇子上的事情呢?。”
苏有山自从打理百味局开始,做事情就有了自己的章法,喜欢提前将事情打点好。
苏蓁弯了弯眼,也没继续刚刚得话题,只说道,“行,这事儿爹你来安排吧,我明日也去镇子上一趟。”
大批的粮食护送,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刚刚得事情好像就这么被带过了,在一旁围观了全过程的苏文谦也不禁松了一口气。
晚上,姜靳躺在床上只觉得腰酸背痛,迷迷糊糊睡了过去,又做了梦,突然感觉耳边苏蓁好像再跟他说话。
“爹年纪大了,谁应召上战场?”
“谁上啊?!”
“哥哥一个人顶着姜家吗?”
“一个人顶.......”
......
“姜靳,你昨晚干什么了?”苏蓁盯姜靳眼下的黑眼圈看了又看,不解的问道。
姜靳幽怨的看了一眼苏蓁,嘴巴撅的老高,他昨天一夜睡的很不好,受到了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压力。
苏蓁眨了眨眼,似乎是明白了什么,“噗嗤”一声笑了出来,“你这是做什么,昨天不过说了两句话你就这样啦?小小年纪,忧思不用过重。”
姜靳憋了半晌,才忍不住说道:“...哼,什么话都被你说了,让我努力的是你,让我不用忧思的也是你。”
苏蓁一愣,众人顿时发出爆笑,秦辞立马说道:“呦呵,都敢怼你姐姐了,一晚上过去,别的没长,嘴皮子倒是利索了。”
姜靳傲娇的撇开了脸,又过了一会才认真的说道,“我决定了,日后要学武,也不怕吃苦,回去我就再跟爹说一次,你也要帮我说才是。”
苏蓁看着姜靳不似作假的表情,挑了挑眉头,说道:“你还是再想想吧,等回去之后你还是这么想,再跟我说吧。”
不是苏蓁不信他,而是姜靳爱说大话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总要防着点,免得闹笑话。
姜靳则是没有说什么,只老成的叹了一口气。
收粮食的事情持续了不短的时间,因为交通不便的原因,附近大大小小的村子足足收了十多天才算是完事儿。
不过个体小农户能给的终究是有限的,这么多村子加在一起也不过才收了五万石粮食还少,只有预计的十分之一,更别说苏蓁还想要多的了。
目标是还是要放在有庄子的地主家和一些富商家才是。
天刚破晓,薄雾还未完全散去,苏蓁就已起床,站在自家院子里晨练了一小会儿,不一会儿,秦辞也来了,几人吃过了早饭,一起乘着牛车去了镇上。
牛车上,秦辞穿着寻常百姓的粗布麻衣,平躺在板车上,嘴里叼着根草,被不平的路面颠的一晃一晃的, 嘴里还哼着不知名的曲子,活像个俊俏的农家少年郎。
“上次坐牛车还是好久以前了。”秦辞突然这般说道,而后小声的问苏蓁:“这次你准备什么时候回去啊?在这边过年吗?”
苏蓁摸了摸耳朵,偏开了头,离秦辞远了一些,才说道:“还没想好,在哪儿过年对我来说都一样,不过,你家还有个祖母,你还是回去的比较好,别让她老人家一个人在家中。”
秦辞点点头,“我知道分寸的,所以就想先问问你,要是能一起回去的话,我祖母肯定会更高兴。”
苏蓁不再说话,前面的苏有山没有听到他们的对话,只微微皱着眉头,神色中带着几分担忧:“小蓁,我多多少少也跟那些地主和富商打过一些交道,平日里就精于算计,这粮食不比蔬菜这些,他们向来都是有固定的合作伙伴,咱们可不一定有那么好拿下他们手中的粮食。”
苏蓁闻言,顿了顿,只说道:“有句话叫做无利不往,只要有利可图,他们不会不给的。”
香溪镇比从前好似繁华了不少,街道上车水马龙的,两侧的一些小商贩的摊位都往外边挪了,人也都是个个精气十足。
苏蓁他们的第一站,是镇上有名的地主江德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