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祯眼中的孔融,不是古板老夫子,而是一位妙语如珠、言谈有趣的洒脱学者,并非蔡邕那种风格,更近于祢衡。
难怪两人能成为朋友。
孔融眼中的张祯,则是智慧通达,神韵天成,气度不凡,简言之,负担得起大汉朝堂。
对彼此的印象都极好。
张祯还带他去皇庄实验田,看了培育中的北海三号。
又告诉他,北海三号有望成为最高产的稻种,惠泽天下。
而这都是因为他当初送来了野生稻谷,他于社稷、于百姓有大功。
孔融愕然,望着实验田中正处于灌浆期的稻谷,先是大笑,后是大哭,继而又拍手大笑。
张祯知道这是名士风范,稳得住,陪同的泛先、卫成、张五郎却以为这老头犯病,吓了一跳。
离开皇庄时,孔融拍着张祯的肩,笑道,“世间多豪杰,多英才,真正在意民生疾苦的,唯子一人!”
张祯正色道,“先生若不在意民生疾苦,那年又怎会送野稻?”
孔融由衷叹道,“我比不得你!”
他送野稻,只是恰巧找到,顺便送来。
她率人培育北海三号,却是殚精竭虑,用心良苦。
张祯:“众人拾柴火焰高!”
孔融凝视着她,“所以重建太学?”
张祯:“是!”
孔融连赞三声大善。
是年八月一日,大汉太学正式重开。
恢弘的编钟鼓乐声中,三百八十二名男生、一百零九名女生,身着朝廷统一制式的青、白两色太学服饰,从清明门鱼贯而入。
每个人心里都很激动。
尤其是女生,目光相触时,都是抿唇微笑,神采飞扬。
张祯觉得她们很美。
所有博士到齐,也都穿着黑红相间的繁琐礼服,非常隆重。
开学仪式上,太学祭酒蔡邕致辞,刘协和张祯也勉励一番。
太学生们深受鼓舞。
随后,拜师仪式继续,刘协、张祯退往内宫。
刘协和伏寿虽说了要到太学上学,却因身份特殊,只是走读。
诸葛亮在外未回,张祯也给他留了走读生的名额。
回到日常起居的昭阳殿,刘协小心地道,“皇姐,你为何不高兴?”
张祯一愣,“我没有不高兴啊。”
刘协微微皱眉,“嗯,我说错了,皇姐不是不高兴,是没那么高兴,为何?”
他预料中,皇姐今日应该十分欣喜,结果只有六分。
张祯暗想果然是皇帝,心思很敏锐。
略想了想,道,“陛下,你有没有发现,太学生大多相识?”
刘协莫名其妙,不懂这是什么问题,“他们相识便相识,有何可虑之处?”
张祯幽幽道,“今日太学生相识,来日便是诸公朝臣相识,你不怕么?”
刘协陡然醒悟过来,张大嘴,倒吸口凉气。
怕,怎么不怕!
世家盘根错节,下一步就是左右朝堂,瓜分皇权。
父皇为何不顾群臣的阻拦重用宦官,就是为了对抗世家、外戚!
外戚也是另一种世家。
世家的阴影无处不在!
一咬牙,刘协狠声道,“皇姐,太学生,一律不用!”
张祯反问,“那用谁?”
读书识字的几乎都在世家阶层,不用就没人了。
科举也不现实。
在如今这样的环境中采取科举制,跟察举制区别不大,毫无意义。
找来的都会是那些人。
刘协答不上来,过了会儿,仓惶道,“皇姐,怎么办?”
世家虽不是反贼,却跟反贼一样可恶,与反贼只有一线之隔。
张祯安慰道,“不怕,他们暂时翻不出风浪。”
刘协急道,“往后呢?”
反贼如疾风扫落叶,世家如温水煮青蛙。
张祯微笑道,“往后,大办学堂,广开民智,引庶民入朝堂。”
太学如后世的大学,大汉的官学体系中,还应有小学、中学。
重建太学只是第一步。
刘协无奈地道,“世家不可能答应。官位就那么多,庶民占一个,世家就少一个。”
说着忽眼睛一亮,“杀!”
张祯:“......杀不尽的,得势的庶民,会成为新的世家,对朝廷的威胁照样存在。”
刘协想想也是这个理,近乎绝望地道,“那就只能一直斗下去了!”
哪代皇帝稍弱,就会被世家掌控。
张祯笑道,“斗是必然的。生命不止,战斗不休。不过......”
刘协听出有转机,急道,“不过什么?”
张祯:“陛下请想,秦国最初治理部落,需要多少官?立国之后,需要多少官?秦朝大一统之后,需要多少官?本朝武帝开疆拓土之后,又需要多少官?”
刘协细细思量,兴奋地道,“我懂了!皇姐的意思是,只要疆域越来越大,利益就会越来越多,够朝廷和世家、庶民来分!”
张祯欣慰道,“没错,利益一致,便不会反目。”
刘协举一反三,笑道,“如果非要反目,朝廷先下手为强!”
张祯颔首。
刘协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皇姐,天下尽归汉土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到时如果满足不了世家和新世家,就只能杀了。
“哈哈!”
张祯笑得意味深长,“陛下,天地之广阔,远胜你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