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袁绍风尘仆仆地赶回邺城。
稍事歇息便去见蔡邕。
蔡邕不苟言笑,与袁绍相互见礼完毕,便持节说道,“吾逢皇命,有事相询,望袁将军如实作答!”
袁绍很心塞,无比憋屈。
想他四世三公之后,且是一方霸主,却要受此质问。
可朝廷本就占了大义,又有救邺城之恩,他再郁闷也不能怠慢。
“蔡中郎尽管问,某不敢有虚言!”
蔡邕淡淡道,“请将军召集诸子、诸将,做个见证。”
这不是私人恩怨,而是朝堂大事。
单他们私下里相谈,如何显出朝廷威望?
也只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才能对袁绍形成约束,往后不敢出尔反尔。
袁绍抬眼看蔡邕。
蔡邕也看着他,目光极为坚定。
相峙片刻,袁绍苦笑道,“蔡中郎,与我留个颜面罢!”
蔡邕不为所动,“袁将军又何曾为朝廷留颜面呢?”
赵贵敢在长安上蹿下跳,就说明他的主公没把朝廷放在眼里。
高顺:“袁将军,赵贵羞辱大将军与浮云道长时,可是当着满朝公卿,各方来使!”
袁绍深吸一口气,劝自己忍耐。
——他真想扒了赵贵的皮。
请蔡邕、高顺到议事堂上坐,又依他们所言,召来两个儿子和诸将。
蔡邕看堂中站满了将领,方示意高顺去请人。
这是神悦的主意。
让他们在途中邀请一些名士,见证关键时刻。
须臾,名士们谈谈笑笑,联袂而来。
袁绍有点傻眼。
以目光问小儿子:这么大的事儿,你怎么不早说?
袁尚很委屈:你也没问呀!
而且他也是真不知道高顺军中还藏着这些人。
——这几日他光顾着拉拢高顺了。
赵贵也被押进堂中。
他一进来就跪了,哭着叫道,“主公!”
袁绍:“闭嘴!”
诸将也怒目而视。
赵贵不敢再哭。
此时此刻,他是真的后悔了,后悔不该招惹张祯。
待名士们坐好,蔡邕便站起身来,持着符节庄重地道,“赵贵一进长安,便四处活动,妄图离间公卿与大将军,可是袁将军授意?”
袁绍断然否认,“不是!某万无此念!”
当然是他授意的,但他怎么能认。
蔡邕:“赵贵将朝廷与将军喻为两军,敢问何意?”
袁绍怒道:“竖子该杀!某对朝廷之心,可昭日月!”
赵贵面如土色,半句不敢辩解。
他死定了。
他的家族也死定了。
蔡邕:“果真?”
袁绍:“果真!”
蔡邕:“袁将军可敢立誓?”
袁绍咬牙道,“有何不敢?某对天发誓,有生之年,绝不负朝廷!”
蔡邕微微颔首,“望袁将军记住今日之言。”
名士们也赞叹袁绍之忠义。
袁绍被赞得像吞了只虾蟆,吐不出来,咽不下去。
从今往后,他对朝廷稍有不恭,就会有人拿这句誓言问到他头上。
等于是无端给自己加了镣铐。
可众多名士注视之下,他能不明确表态么?
蔡邕又道,“浮云道长于朝于民有功,赵贵却想谋害她,袁将军作何解释?”
袁绍:“狗贼自作主张,与某无关!”
天地良心,这真的与他无关啊!
他只让赵贵离间公卿与吕布,没让他害张祯。
——也是因为他还没有认识到张祯的重要性。
蔡邕放下符节,叹道,“袁将军可知,大将军为何突然大义灭亲,铲除董卓?”
袁绍:“......听说是浮云道长说动了他。”
蔡邕痛心疾首地道,“正是!袁将军,神悦是你袁家恩人啊!怎可恩将仇报?”
董卓灭了洛阳的袁氏一族,神悦说动吕布杀董卓,所以神悦是袁家恩人。
袁绍:“......某感激不尽,绝无相害之念!”
他家的恩人可太多了,吕布是,张祯也是。
呵呵。
蔡邕一语双关,“老夫相信将军!忘恩负义,并非将军本性!将军的诚心,也会被天下人看见!”
袁绍长揖,“多谢蔡中郎!”
诚心?
看来他得问问,朝廷想要的是什么诚心。
至此,这场责问总算是结束了。
袁府开宴,款待远道而来的诸位名士,以及麾下将领们。
而赵贵早已被拉下去处决。
宴席上,袁绍探问道,“蔡中郎似是对浮云道长尤为亲近,不知?”
蔡邕微微一笑,“不瞒袁将军,神悦的母亲,乃是老夫侄女。”
袁绍恍然,“原来如此!”
难怪这老儿来势汹汹。
灵机一动,笑道,“敢问中郎,浮云道长可曾定亲?”
知道神臂弓是张祯所传之后,更坚定了他为幼子迎娶张祯的念头。
——幼子若是不喜,大不了让他多纳几个美妾。
不过,吕布的部将,比如高顺等人,定然不愿意张祯嫁到别人家。
但蔡邕既是张祯的外叔祖,就会多为她考虑。
袁家四世三公,名门望族,底蕴深厚,娶公主都使得,是最好的联姻人家。
他不信蔡邕和张家不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