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李山!
第56章李山!
其实这个事情苏旭和曲景春已经商量了好一阵子了,最后说服了曲景春。
曲景春虽然什么都不管,不负责具体工作,但他还是不同意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钱不够。
日历局有资金。
无论经费的多少,都绝对不足以支持秦派几十支队伍到全国各地旅游。
苏旭自然花了很多时间去谈,最后坚持说钱的事由苏旭解决,曲景春才放手。
苏旭说:“你放心,这件事需要准备好几个月。如果你在家有什么要做的,就快点做。但朝廷有命,就很难推卸了。朝廷当然不会亏待有功大臣。”
“现在准备两样东西,让大家出去量一量。首先是仪器。第二是算法。”
苏旭说:“许高。”
弟子苏旭思曰:“弟子在此。”
苏旭说:“我这里有一张图纸。你可以找一个能工巧匠来建造。这是这次测量世界的重要仪器。”
许高说:“是的。”
他立刻起身来到苏旭面前,从苏旭手中接过一叠图纸。
他回到自己的位置,偷偷看了看。虽然他认识每一张纸,但总的来说,他不知道这张纸是干什么用的。
然而,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很清楚。不就是个钟吗?是的,受应天阁,也就是水上天文馆的创作启发,苏旭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推敲,终于搞清楚了最原始的钟表是什么。
其实对于苏旭来说,也是一张够用的纸,一捅就破。
应天阁本身就是时钟系统,但是用水太不方便了。
一定有别的东西代替。
原理很简单。
发条代替了水流成为了原动力。
所谓发条就是高强度的弹簧片,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很多手表都是辛辛苦苦做出来才可以用的。你不能不努力工作就离开。
然后擒纵机构与摆锤结合,将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均匀的力,通过齿轮传动带动指针转动。
发条的力量其实是金属自发恢复的力量。这个力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理想情况下,钟摆不会停止摆动,但现实中,由于各种力的消耗,它不得不补充力量,否则就会停止。
发条的力推动钟摆,因为钟摆摆动的时间完全相同,这个力转化为一个均匀的力。
当然,原理很简单。把原理转化成具体的图纸并不太难。
苏旭最担心的是吴工匠是否有能力打造钟表,尤其是发条这种高强度高韧性的金属条。这就要考验吴的金属加工能力了。这个苏旭真的不清楚。
有时间的话,苏旭自然会好好看看。只是这个任务是朱元璋皇帝交代下来的。
他也没有时间检查,所以他必须向许高解释。反正许高背后很多大工匠都有自己的圈子。我们能很快验证它们吗?
苏序之所以这么急着造这个钟,是因为在这次测量中,苏序准备完成经纬度的测量。
纬度测量很简单,测量北极星或者太阳的高度就可以了。
经度测量稍微麻烦一点。
毕竟有天然的零纬线,也就是赤道,但是没有天然的零经线,零经线都是人为设置的。经度之差,其实就是同一时刻两地的相对时差。
这就需要一个计时工具,既能准确计时,又方便携带。
当然,许高得到的不仅仅是这个工具的设计图纸,还有许多轻便简单的天文仪器。这是一个便于出差人士携带的工具。
苏旭继续道:“第三部分算了吧。程大伟负责这部分。这是在首都收集了所有数据之后要做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现在没有工作。你的工作是制定一些相对简单的计算方法,并教所有人如何测量。这也是大事,绝不能出差错。”
虽然苏旭知道秦的每个人都有数学背景。但我还是不敢掉以轻心。毕竟这些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苏旭未来历法计算的准确性。而苏旭也设计了很多新的乐器。这些仪器的使用要注意一些数学方法。
程大伟给每个仪器设计一个简单的算法真的很合适。
程大伟说:“我明白。”
苏旭说:“临时分工。就是这样。有问题也可以来找我。然后去上班。”
苏旭一声令下,大部分闲人都离开了。几个弟子上前,苏旭小心翼翼地告诉他们。刚送去工作。
苏旭伸了个懒腰,心里说:“我也要动手了。”
他所负责的任务是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那是整个日历的核心原则。有了这个核心,我们就可以指导如何度量和计算以下内容。
其实苏旭在这部分已经很有成就了。是否日心说,但他是从监狱开始的,出狱后,他陆续完成了行星三定律的证明。苏旭的论述直接推动了天文学一两百年,也是在牛顿时代。
有了这些理论核心,苏绪自信他编制的历法比明末崇祯历法,也就是清朝沿用了300年的宪历要先进得多。
但是,这里的很多理论推导,确实让苏旭有点伤脑筋。
苏正准备去上班,却发现曲景春正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放心地喝着茶。
苏旭道:“屈大人,你还有别的事吗?”
曲景春道:“周先生忘了,但我想向周先生请教天文历算。”王先生忏悔了吗?“
苏旭说:“你看我的记忆力。告诉你,屈大人,过来。”
苏旭把曲景春带到他的值班室,从一边拿出一大堆稿子,有的是他自己写的,有的是他写的草稿,是几个徒弟整理的。递给曲景春道:“曲大人有心看。”
曲景春说:“那就麻烦了。”
马上坐了下来,于是苏旭埋头写着,不时检查。而曲景春则埋着头看着,时不时在检查,就像两个自习课的学生。
苏旭除了算计还瞄了一眼曲景春,对曲景春的印象好了很多。毕竟在苏旭看来,曲景春是一个可以拉拢的人。科学要传播,成为显学,就必须在文人阶层中传播。
或许曲景春是一个好的开始。
苏旭不知道曲景春在看书的时候也看着苏旭。
科学在世界上流行是有原因的。
科学在逻辑上无懈可击。或者不合逻辑,就不是科学本身。
而苏旭总结的这些理论,本来就是炼成的东西。毕竟这个东西如果有问题,早就被推翻了。毕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挑相对论的毛病,更别提这些更简单更基础的东西了。
在曲景春看来,是异想天开,自成一家。他看了一遍又一遍,却找不到破绽,也找不到不对的地方。
曲景春心里说:“吕氏春秋传下来不容易,但这本书恐怕改不了。”
很多东西都有观众。
科学也是。越是聪明的人,越是令人震惊。相反,大多数普通人无法理解它的内容,更谈不上它的意义。
吴天生就有聪明人,比如。夏衍并不聪明,但他很忙,没有时间仔细观察,而且先入为主。他把苏绪之学视为异端,加以否定。还有很多人连看都不看。苏旭的知识,简直就是小道。
虽然孔子说小道也是可观的。但不能和贤者大道相比。
曲景春这样的人。一流的聪明人。吴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三。如果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聪明,世界上就不会有聪明人。找一个同样不偏不倚,能认真学习的人真的很难。
曲景春读得越多,越能感受到科学本身的理性之美。
而曲景春的基础还是比较浅的,没有经过专门的数学科学训练,第一次理解一些基本的东西是比较困难的。只能多花点时间补课。
但是,对于曲景春这样的人,他并不是靠找人教他来补课的。那太慢了。对于曲景春来说,自学就够了。
所以他每天都过来。
本来他只要挂个名,重要场合来这里就行了。
但我不希望他被苏的问话迷住。他甚至有拜苏旭为师的想法,他甚至放下了翰林院的事情。反正翰林院也是板凳,熬资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每天都来苏旭这里,和苏旭坐在一个值班室,没有太多的交谈。
就一个读书一个写书。
这几天苏旭写了关于天文学的校勘和解释,曲景春是苏旭边读书边读书的第一个读者。
曲景春认真读了苏旭的小说,说:“道理很精彩,但文字有点逊色。如果你不介意,我来帮你润色一下。”当我在这里的时候,我不是白吃的。“
苏旭一脸尴尬。
苏旭不是不会写小说。但是和眼前的这个人比起来,我绝对不会觉得自己的文笔好多少。
苏旭的小说,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都是断层的。最大的问题是,苏旭讲话中有很多杜撰词,也就是后世的一些专业词汇,苏旭直接用的。和当时的一些词是一样的,但意思大不相同。
至于那些小语法错误,就不说了。
苏旭道:“那就麻烦屈兄了。”
曲景春目不转睛地看着苏旭的话,说:“好,你的小说可以醉了。只是配菜不好吃,影响了口感。”
“师傅。”突然传来几声轻轻的敲门声,许高推门进来说:“几位大师已经做出了你们想要的东西。”
苏旭微微一惊,道:“那好吗?”
许高说:“弟子请了几位大师,琢磨了很久,终于做出来了。师傅,要不要看看?”
苏旭说:“我要去看。”他转过头问曲景春:“曲兄?”
曲景春手里拿着苏旭的稿子说:“我不去。你让人送几个开胃菜和一壶绍兴老酒。没有酒,对文佐来说还不够。”
苏旭看着曲景春,暗暗摇头。
只能说人与人之间有差距。
虽然这些东西是苏旭根据自己的知识重新刻上去的。虽然最重要的一点来自于课本上的一些名字,但是很多细致的工作都是苏旭自己做的。
但是苏旭一点也不觉得这本小说好读。
严密的逻辑推导,一环扣一环,还包括相当多的计算环节。可以说是很无聊了。
对于正常人来说,一般不愿意读这种东西,很难读出快感,或许堪比喝酒的体验。
但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人。
苏旭也听说有些人的消遣就是选几道数学题来做。
只能说人与人之间幸福的门槛是不一样的。
苏旭就不理曲景春了。许高带着苏旭去了附近的一家工厂。
整个bJ城,大多是军人、工匠、官员等家属。所以bJ有很多这样的场合。
苏旭来到这里,找到了雷师傅带领的一些老工匠。
遇到苏旭,都很热情地向苏旭敬礼。
苏旭也点头敬礼。
苏旭对这些工匠的态度,其实和他对后世一些技师的态度是一样的。虽然感觉研究方向不同,但绝对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对于这些工匠来说,一个能对他们如此平易近人的大官,是难能可贵的。
最难能可贵的是,苏旭从来不说他的学问,也不说他师傅的秘法,所以很多坐在苏旭课堂上的工匠子弟,都是把听到的讲给他们的父兄听。这些人就是接受能直接指导实践的知识的人。
在苏旭不知不觉中,他的学识已经席卷了整个bJ工匠界,苏旭无私的作风让很多工匠佩服不已。
苏旭让许高做这件事,只是为了利用许高在工匠界的人脉,却不知苏旭这三个字早已成为金字招牌。我不知道是许高借用了许高的关系,还是许高借用了苏旭哥哥的头衔。
总之,许多工匠愿意听从指挥提供帮助。
这么快就是成品了。
苏旭不知道过程,但此时,他拿起一块金属,慢慢卷起来。虽然是在这里开的,那么多次。检查这个金属条的强度和韧性。
许高叫来一个老铁匠,老铁匠对苏旭说:“周老爷给的要求真不低。这个精品是我用苏钢做毛坯,花了近十天时间打造的。我试过了,符合周师傅的要求。”
苏旭看着手里的金属棒。手的触感让他觉得那已经是一根钢条了。似乎很管用。
苏旭觉得自己脑子里的这个难题就这么轻松地结束了。他脑子里已经酝酿了几个方案,在这些工匠造不出这种高强度高韧性的发条后,就在想办法解决。
苏旭还是看不起中国古代的手艺。
虽然钟表是在明末传入中国的,但准确地说,西方的钟表是在几十年后,也就是万历年间传入的。万历皇帝甚至在宫中专门修建了一座宫殿来安放这座钟。但很快,钟表就在中国本土生产了。
甚至在清朝,许多钟表都是由宫廷制作的。
可见,一眼就能怀孕,其实是中国人的传统技能。至少在明朝,无论西方传来什么新事物,吴都能为他再现。甚至比西方制造的还要好。但直到清朝,双方才出现技术上的差距。
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相对停滞,甚至在清代也是如此。
所以万历崇祯朝用的工艺很少,朱元璋朝的工匠不会。
苏旭的图纸画得很清楚,而且苏旭的弟子很多都是这些大工匠的子弟,看图纸没什么大问题。自然,苏旭是清楚的。
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对苏旭来说也是好事。
苏旭道:“好,就组装吧。让我看看。”
“是的。”周围的工匠下了命令。这些人组装了一个一米高的钟。
苏旭没有对外壳做任何解释。然而,这位工匠本能地沿着外围木板上的纹理做出了一系列简单而优雅的图案。苏旭亲自拿了一个巴掌大小的好像是钥匙的东西,稍微使了一下劲。
苏旭兴高采烈的时候,不敢再用力。
以免他用力过猛,弄坏整个弹簧。这并不容易。
至少,苏旭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
等苏旭一点一点充满力量。直到我们走不动为止。
然后站在前面。
但是在钟的前面,上面有一个大圆盘,下面有一个钟摆,现在钟摆已经开始左右摆动了。指针开始一点一点地转动。
与现在的钟表不同的是,表盘外面没有玻璃。同样,表盘上的数字标示着12点。
唯一让苏旭觉得不协调的是,吴国的时间是一天100个小时,和十二个小时不协调。同样的,时刻下面也没有更具体的划分。首先,很难精确到几分钟,更不用说在三个指针的磁盘上显示这些时间关系了。
“秒、分、小时都应该计算出来.“苏旭心想。
但这一件事情,并不是只有苏旭一个人可以做主。这必须让朱元璋点头。
苏旭说:“许高,你造了几套零件?”
许高说:“有三套。”
苏旭说:“把它们组装在一起。一个放在应天阁看双方时间是否准确,一个放在这里。让你看看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毕竟有些细节我不太懂。另一个在寻找最稳定的车厢。或者干脆叫你出招造最稳的马车。把它放上去。就在bJ到处跑,每天回bJ几个小时。看看有多少错误。”
苏旭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个目的是衡量新做的钟表有多少误差,哪些细节没有处理好。另外是为以后出去测经纬度做准备。让我们看看一些时钟是否能经得起一路上的颠簸。成功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