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是不是一个好东西?
这毫无疑问,就如同当年的一次次变法改革一样,不管处于什么目的,其根源都是两点。
富国强兵,加强统治。
可这人世间并不是说好东西就一定会被人所认可,尤其是当这个好东西会牵动太多太多人的利益之后。
平心而论,就算是有上帝视角在,恐怕很多人真的设身处地之后,你也很难去认可他们,然后帮助他们。
因为,这世间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圣人。
庆历新政遇到了无法想象的阻碍,但数十年的准备也不是那么的容易被打垮。
这世间纵然没有那么多的圣人,但这世间仍然还有良心。
范仲淹在提出来自己的十项主张之后,反对者多,支持者更是不计其数。
当时的一代文豪石介更是写下了一篇庆历圣德颂的千古传唱之书,更是可以说让这件事情传的天下皆知。
说是举国欢腾也不为过。
而此时在距离边梁千里之外的西川之地,一个七岁的娃娃在先生的朗朗诵读声中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叫做范仲淹的男人。
也第一次知道了原来这天下还有如此多的名臣当朝。
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等,这些人的名字都进入了他的脑海之中。
在这里面他,他尤其喜欢一个叫做欧阳修的人,他认为这种明悟是非曲直之人就是自己的目标。
日后他也成功的拜入了欧阳修的膝下,成为了他的底子。
这个人,叫做苏轼。
和苏轼一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
这天下之人不是没有人看出来这天下的弊端,只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
他们不想管,他们觉得自己管不了,他们可以劝说自己。
这天下纵然有些许不公平,有些许疏漏问题,但整体还是好的,那就算是有些不公,有些问题有有什么关系。
我们要知足者常乐。
你看,这天下这么太平,纵然失去了些许土地,纵然现在有些压迫,纵然现在自己的日子过得有些艰难。
但我们吃得比西夏人好,生活的比辽人安稳富裕,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
我们还能继续过下去的。
至于什么时候过不下去了....这重要么?
并不是那么重要吧。
他们无比默契的忘记了那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直到这个叫做范仲淹的男人站了出来,告诉他们这天下必须得改,这天下还可以更好!
只可惜啊,这浩浩荡荡的庆历新政就在自己拉开帷幕没有多久就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在那些已经得到了利益的官员权贵干预和打击之下,加上那宋仁宗的软弱之下,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草草收场了。
只不过即便是如此也没有关系。
因为这一些都被天下人看在了眼里,被一名刚刚中榜的新科进士看在了眼里。
许多年后他讲这件事情再次拿了出来,他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再次去做那范仲淹没有完成的这些事情。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王安石!
五十六的范仲淹离开了汴梁城,也就是这一年他写下了那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可即便是如此,他这一生再也没有了机会去回到那汴梁城中,去执掌天下。
而在写下了这片《岳阳楼记》之后的范仲淹并没有去沉沦于山水之间,也没有去做那躺平之人。
他深刻反省了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明明天下有那么多人对自己那么的支持,可最后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烟消云散了。
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在反思之后,他的足迹几乎是用了十年的时间他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从陕西西路安抚使,变成了知邓州,然后知荆南,然后知杭州,然后知青州。
一次一次的变迁让他一次一次的进入心的环境之中,或许这就是报复吧。
所有人都觉得,当年那个百折不挠的范仲淹就此落幕,他的下场将警醒后世无数人。
谁敢让他们不好过,谁就会不好过!
可直到范仲淹死后,众人才真正明白了范仲淹最后的这十年时间里,他到底干了什么!
六十四岁的范仲淹再一次调任颍州的时候,在徐州之地离开了人世,这十年的时间里他从陕西到荆襄,到杭州到山东,一路辗转千里几乎走遍了大宋的各个方向。
然后,当他死去的时候他竟然几乎没有任何的钱财。
作为大宋文人的表率,他当然不会去贪赃枉法,但是宋仁宗也是自知对他有愧,所以对他的恩赏那可不是一般的丰厚。
可即便如此,他死去的时候也能够说得上是穷的叮当响。
那么他的钱财都去了哪里?
细细追查之后人们赫然发现,范仲淹用了十年的时间散尽了自己的家财,他所有的钱财都用来在各地购买土地。
然后兴建学校学堂,资助贫困的学子。
范仲淹知道打垮了他的是这个时代那无比强横的权贵和豪强,但这世间可不会停留在这里。
他们会不断的往前走,不断的前进。
一代新人终将会换掉旧人。
他输了现在,但是他将自己的一切都赌在了将来!
范仲淹去世之后,宋仁宗亲自为他题词凿碑“褒贤之碑”。
谥号文正!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谥号成为了日后所有文人拼死追求的东西。
文人死后谥文正,成为了后来读书人的目标。
当然,其实真正要论谥号解的话,文正虽然不差,但也真的算不上是第一的那种。
只不过这谥号经常会因为一个人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文正就是如此。
从古至今,文人相轻这件事情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尤其是到了现代那更是如此。
毕竟现代应该算是从古至今文人最多的时代了。
不要说我不是写东西的,我不是从事这个工作的就不是文人了。
所谓文人,就是读书并且有了自己的见解,然后会发表出自己的见解的人,这便是文人。
严格说来,这网络喷子其实就是标准的文人,只不过是走了歪路的文人罢了。
而在文人的世界里,吹毛求疵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无论是想要夸耀谁,都一定会有人跳出来和你呲牙咧嘴的掰扯下去。
毕竟几乎没有人能够被所有人喜欢。
但是对于范仲淹,能够去辱骂抹黑他的人,的确是不多。
因为他的一生虽然看着没有什么顺心如意的路程,甚至于他的很多事情在其他人的身上也经常会出现。
比如那自幼丧父,少年勤学,认祖归宗。
这种事情历史上就有很多人干过。
那位明朝的申首辅就干过这种事情。
至于他的一身正气,为国为民也不是没有人和他一样。
那位海瑞,海刚峰便是如此。
还有那文武双全,安邦定国也有人能够做到。
比如阳明先生王守仁,还有那于谦于少保。
励精图治锐意变革,这更是有很多人都是如此。
比如他的后辈王安石,比如大明裱糊匠张居正。
但是将这些东西全都集中在了一起,那可是真的是少之又少了。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让。
十个大字是儒家最为推崇的十个精神,而范仲淹全都做到了。
这才是真正的儒士,真正的大才。
不过,范仲淹如此强大,如此伟岸,最后却是落得了这么一个下场,那么这大宋果然就是容不下良人了!
你看看,那个恶毒的韩琦,就一帆风顺的,就知道阿谀奉承,最后谄媚诱主,从而得到了大宋不倒翁。
这应该是现在穿北宋小说里面固定的一个套路之一了。
因为如果需要这么一个大boSS的话,那么这位韩琦韩大佬且还活着,那么就一定会成为主角的反派boSS。
毕竟,他太显眼了。
而韩琦有这种名声这倒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相比较于范仲淹,那韩琦还真的是....一言难尽。
如果说范仲淹是一个千古完人,那么韩琦就是一个标准的官僚典范了。
屹立三朝而不倒,左右两代皇帝的即位,就这能力,说实话到现在我都没看到一个穿宋的主角身上有韩琦能力的一二。
如果这些人真的穿越到了宋朝,并且和韩琦交上了手。
他能够活下来只能够说韩琦觉得这个人对大宋还有用,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原因。
把持了宰辅权柄足足十年的韩琦,那绝对是把北宋官僚体系玩的无比明白的那个人。
我们不得不承认,北宋善待士大夫,但是有利则有弊,这一点我们也不能否认。
而且这种情况下的负面情况十分的严重,这就是我在说明朝的时候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一个什么什么集团,他们组合必然是因为有利益将他们聚合在了一起。
可如果他们找不到这个利益的话,那么他们所面临的更多的就应该是互相斗争才是。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文官集团,士大夫集团,这是一个悖论,最起码他们不是一直在某个朝代出现的。
只能说灵光一现的存在。
在北宋这个情况十分的明显,那就是文臣士大夫之间的这个斗啊。
人脑子打出来狗脑子,那都不足以说明他们之间斗争的惨烈。
这有宋一代的宰相,都被他们自己给完成了一个高危职业。
寇准,范仲淹,王安石,文彦博,司马光,这都是最后最后被人一脚干下去的标准。
他们不得不说都是千古名臣,而且能力十分的强悍,但同样这群人也都算不上给自己弄到了一个善终。
尤其是司马光和文彦博,下去就下去吧,这死了个球的还得被宋哲宗刻碑辱骂!
还得告诫后人,千万不要学习他们这群玩意。
所以你这么一看,韩琦这还真不容易了。
这老家伙他善终了。
而且从开始到结束,他给人的感觉才更加的像是一个网文小说里面的主角模板。
甚至他比小说主角更加的像是主角。
总体而言,能力极强,心思深沉,手腕狠辣。
而这个家伙能够施以仁政,带兵做将,还下得了黑手。
就这....我也理解为什么小说主角总和他对着干了,不把他干下去,读者可能都认不清谁才是真的主角了。
而且相比较于北宋动辄就是贬斥的这种情况来说,韩琦那是真的平步青云。
他得到的最大的惩罚,就是平调!
就这种情况,那真真儿算是平步青云了。
说他三朝不倒这个可能有那么一点点的夸张,但是说他一句稳如泰山,这就是实打实的评价了。
执宰过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不说,更是有过一群神一样的同僚们。
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等等一干名臣!
而这群人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北宋时期的群星璀璨。
而韩琦韩相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了笑看风云出我辈,舍我其谁!
如果要说韩琦的人生的话,他只能说和范仲淹有一个同样的开头,那就是自幼丧父,勤学不缀。
但是后面,那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了。
韩琦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以天下第二的名次高中了进士,这时候同样作为学霸的范仲淹,这个年龄的时候还在应天学院里面埋头苦读呢。
然后家中长辈不幸有人去世,所以守孝三年,最终在二十五岁的时候正式踏入职场。
而他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不到,就直接做到了开封府推官的这个位置,然后赐五品服!
又是两年,他在二十九岁的时候成功当上了右司谏。
啊,好熟悉的位置。
范仲淹做到了这个位置的时候....都快五十了。
而在这个位置上,韩琦第一次让天下人见识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右司谏。
作为一个谏官,那就得干点谏官的事情。
谏官该干什么事情?
上奏,弹劾他们!
就以这个本市来说,无论是什么包拯范仲淹,还是倒霉催的陆游苏东坡。
有一个算一个,那就没有一个能够和他韩琦比的!
别人谏言是看事儿,这个家伙弹劾纯粹就是看人!
韩琦这个人啊,他的政治嗅觉那是相当的强大,他很明显就能够感觉到当时的朝局上面,上位者有什么动向。
比如在当初,他就看出阿里了,这朝堂上对那些老而不死的这群家伙很是反感。
名望挺高,身份挺高,仗着自己的资历足够,在其位不谋其职,尸位素餐....
说得再直白点吧,各单位,尤其是那些官方大企业,总是有那么一群快要退休了但还没有退休的人。
这群人基本上是成天端着茶杯看着电脑,等着下班....
偏偏现在的领导很多人都是当年跟着人家混的,现在他们不干活也没人敢说些什么的。
让他们干活,就有人捂着心脏倒下去吓得一群人忙里忙外的,生怕出点什么事儿来。
我想在大企业里面混的,应该见过不少这种人,而当初的朝廷也有这种人。
同样,新领导对于这群人,也不是那么的喜欢,却又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而韩琦发现了这件事情之后,直接就写下了《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这个弹劾奏疏。
然后这一封奏疏送上去,一口气拉下来两个宰辅,两个副相直接落马罢职。
这就是传说中的片纸落去四宰执。
而始作俑者韩琦自然而然的做到了名扬天下。
天下言官无不为之惊叹,封为神灵,不动则已动则惊人啊。
如果只是“不畏权贵”的弹劾高官他最后也就是个御史罢了,但是他还有颇为强大的举荐眼光。
首先就是,他举荐了那个比他大了足足二十岁的老臣范仲淹。
从汴梁到四川再到西北,韩琦一路收获了称号“爱民如子”的同时,也和范仲淹解锁了羁绊。
并肩击西夏!
只不过相比较于范仲淹的谁都服气,这韩琦就差了不少事儿。
这大宋这边有民谣。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同时西夏那边也有一个民谣。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
这个到底是如何的其实没必要去纠结,写小说的想要给他说成废物就用下面的,想要给他抬一抬就用上面的。
至于真相?
没打过仗还没干过架么?
你打架之前要是介绍人不得给自己这边吹吹牛逼,给对方的人落落士气啊。
这又不是多么神奇的事情,现在各个国家评价历史名将的时候,也都是自家人居多啊。
经略西夏的时候,大宋这西北边疆稳固,这件事情也不是什么秘密了,韩琦和范仲淹的能力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直到宋夏议和之后,韩琦再次和范仲淹走到了一起,然后一同主持了那着名的庆历新政。
结果就是新政虎头蛇尾,一年时间就来了一个草草下台。
也就是在这件事情之后,韩琦和范仲淹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
范仲淹黯然离京,然后用了十年的时间去在大宋各地开设学堂,为大宋准备未来和希望。
而韩琦,也是用了十年的时间,他这时间去了边疆。
西北,河北等地整顿西夏以及辽国的边境事务。
从这一刻开始,韩琦知道自己不能再仅仅依靠改革文官制度来换取什么了。
想要做成什么,腰杆子得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