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杨广登基后,下旨修筑他曾任总管的扬州城,改官名为江都。命人开凿运河,贯通南北交通,扬州就是最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
陆知秋环视了一眼扬州,发现城廓广阔,宫殿林立,错落着不少园林。虽不是帝都,但在气派之上却不输分毫。
其实杨广还是十分有远见的,无论是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
他创立的制度在往后上千年都在被修改沿用,而且运河的开辟也为唐宋数百年的繁华奠定了根基。运河无论在军事上或经济上,均有实际的需要。
但是陆知秋看了看,那林立的宫殿和沿河遍植杨柳,也明白为什么会被称为暴君了。
在这生产力地下的时代,很多人都是吃不饱穿不暖,你还在这大搞奢侈排场,那就是在在吸食底层百姓的血,这在那些穷困潦倒的人看来,不就是暴君吗?
特别是三征高丽,你要是赢了还好,但是最终却是输了,这些排场在那些底层的人看来,怎么看怎么突兀,凭什么我饭都吃不上,你还能够享受奢华?这种思绪在不但的酝酿,最终爆发,导致了隋朝的毁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在陆知秋看来,杨广的功还是大于过的,他有眼光,但是步子迈的太大,走得太快,最终导致了自我毁灭。
这个时代毕竟还是士族的时代,杨广一个人想要对抗整个士族,无疑是螳臂当车,最终被士族瓜分了皇朝,自己还被打成了暴君。
时值清晨,城门已开,陆知秋缓步的往城门走去。
轻易的进入了扬州城,没有发生什么守备兵严查,鼻孔朝天不让进的情况。甚至都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拦,当陆知秋走过的时候,那些守备兵还友好的朝他点头示意。
能够成为守备兵的都是招子亮堂之人,什么人能够招惹,什么人不能招惹,他们心中门清,特别是在天子脚下,而且现在是乱世将起的时代。
万一招惹了不该招惹之人,死了也是白死,没人会为他一个士兵出头的。那些守备兵一看到陆知秋的装束,就把他划归为不可招惹之人。
虽然陆知秋是要帮助杨广扭转乾坤,但是也不打算空手出现在杨广面前,再怎么也需要一份投名状,实力才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陆知秋自然而然的把目光投向了扬州中,除了门阀士族之外的两大实力,石龙道场和竹花帮。
不过他在考虑了一下之后,就把竹花帮放弃了,竹花帮是人多势众没有错,但是也正是因为人多势众,导致帮派内山头林立,关系复杂。
就算陆知秋能够压服他们的高层,也要花费众多的时间去整顿帮派内务,这对于时间紧缺的人来说,简直是得不偿失。
石龙道场就不同了,完全有石龙一个人说了算,这个时代还是很尊师重道的,只要陆知秋能够收服石龙,那么他立马就能够获得一个不弱的势力。
穷文富武不是说笑的,在饭都吃饭不饱的情况下,没有几个人有心思去学武,而且身体也支持不了学武的消耗。
所有能够到石龙道场学武的人,家境都是不错的,到时候只要把那些人整合起来就可以了。这可比竹花帮那些大都是底层组成的帮派实用多了。
石龙道场由扬州第一高手''推山手''石龙亲自创办,石龙本人的的内外功均臻达第一流高手的境界,这才能够保持数十年来盛名不衰。
不过近十年来,石龙已罕有到场馆治事,一切业务全交由弟子打理,但因武场挂的是他的名字,所以远近慕名而来者,仍是络绎于途。
而且此人天性好道,独身不娶,一个人居住于城郊一所小庄院里,足不出户,由徒弟定期遣人送来所需生活用品,终日埋首研玩道家秘不可测的宝典长生诀。
石龙在扬州十分有名,稍一打听,陆知秋就确认了石龙的所在。
他那是常人数百倍的精神了弥漫开来,瞬间锁定石龙所在的庭院。这也是陆知秋根据自己强悍的精神了开发出来的一种能力,能够进行大范围的索敌,感知气息和天地灵气的流动。
这时正在屋内专研长生诀的石龙,忽然浑身一凛,就感觉到自己好像被什么东西给盯上了。
石龙环视一周,又运起内功仔细倾听周围,没有发现什么,也就以为是自己研究长生诀太久没有所得,因烦躁而产生的错觉。也就没有放在心上,准备平复一下心境,继续研究。
精神锁定石龙,陆知秋身形一闪,从原地消失,往石龙的所在赶去。
“你是练不成长生诀的,别浪费时间了!”正当石龙准备再次专研长生诀的时候,陆知秋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他已然到达了石龙的庭院之外。
石龙忙把宝典纳入怀里,脑际闪过无数念头,叹了一口气道:“贵客大驾光临,请进来喝盅热茶吧!”
就只是从对方来至门外,自己才生出感应这一点,便可知来者已到了一级高手的境界。
陆知秋推门而入,十分自然的走到了石龙的对面坐了下来,拿起了桌上的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好像自己才是这里的主人。
“年轻!太年轻了!高手!绝对的高手!”石龙在看到陆知秋的面容的时候,第一时间就得出了结论。面对陆知秋,石龙有种鹌鹑面对老虎的恐惧。那是生命不在自己手中的恐惧。
陆知秋面容十分年轻,并不是那种返老还童的那种年轻,是身上有着年轻人的那种朝气,这点石龙可能认错,毕竟石龙自己就是暮年,不然也不会花费心思专研长生诀,为的就是获得长久的寿命。
就这点来说,石龙看的比宋鲁更为准确,毕竟老年人对于那种日落西山的暮气更加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