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的修炼方法是不需要经过种他第六的,而第七步的养魔第七,只需要吸收天地间的灵气对魔种进行孕养就可以了,在大唐源源不断的灵气供应下,最多一个月陆知秋就能够完成养魔第七。
也就是说陆知秋修炼道心种魔大法,起步已经是催魔第八了,他的底蕴深厚,加上有世界助力,修行起来自然是顺风顺水,更何况他有着前人的指引,修行中有那些难点和诀窍,都一清二楚,自然达到了前无古人的修行速度。
为了彻底完成养魔第七,陆知秋又在三才帮的营地呆了一个月,索性三才帮所在之处,方圆数十里都没有其他强大的势力。
而且三才帮的三位首领在这一带也是臭名昭着,大首领还是一流好手,普通人根本不敢靠近三才帮,而那些大势力有看不上这个犄角旮旯。
三才帮已经全部被灭了,营地物资充足,陆知秋就算在这里闭关修炼数年也消耗不了什么物资,而且以他现在的身体素质,就算半年不吃饭,大抵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最多也就是消耗些生物量罢了。
而且陆知秋现在在源源不断的摄取这天地万物的精华,虽然还有达到辟谷的阶段,但是天地灵气也能大大减少他对于食物的需求,食气者神明而寿大抵就是如此。
时间的脚步不为任何人而停留,陆知秋在三才帮的营地中也完成了自己的蜕变。
只见陆知秋的双眼精光爆闪,那是精元充足的表现,同时他的身上无时无刻的散发着一种特殊的波动,暗暗以天地万物契合。
陆知秋此时浑身充斥着一种邪异的魅力,直视他就好像直视一头魔鬼,无时无刻都想着让人堕落。仿佛一不小心,就会在陆知秋面前是去了心智,沦为他的奴隶。
经过一个月的修炼,陆知秋此时的身体素质和力量均高达一百点,之前散掉的内力也已经全部修炼回来了,而且是更加强悍的先天真气。
先天真气不仅威力是内力的数倍,更重要的是能够离体,而且有重重神异的功能,能够维持和激发人体的生机,同时能缓慢提高人的潜力。
而且精神也在缓慢的提升着,道心种魔大法是个视万物为波动的心法,一草一木,都是一种波动。一般练武者的真气也是波动,先天真气则是更高层次和精微的波动,因能与人的精神结合。而魔种则是超越了生死的波动,故能人之所不能。
陆知秋的精神通过魔种,无时无刻的都在感受着这天地间的波动,并且让自己的精神融入天地与这种波动共鸣,在这种共振的强化中,他现在的精神达到了惊人的350点,要知道这才一个月的功夫。
道姓种魔不愧是大唐中最擅长于精神异力修行的武功。现在陆知秋的实力绝对是宗师级别的。
“是时候离开了。”陆知秋最后看了一眼自己停留了一个多月的地方,没有任何留恋,再取了一些黄金后,转头就离开了三才帮的营地。
待在这里已经不会有进步了,或者说进步会无比的缓慢,至于拿黄金,有现成的干嘛不用,自己炼成多麻烦啊。
催魔这篇主要练道心与魔种的逐渐融合过程,也最精彩有趣的过程,就是和人动手过招,务令魔种发挥得淋漓尽致,魔种道心两者水乳交融,神意汇流,变化无穷。
时逢乱世,这里不缺少各路的野心家,正适合陆知秋转战天下。
“既然祭天,那就必须要重整山河,毕竟一个连统一都没有的国度,祭天是没有多大效果的,而这个世界还有谁比杨广更加适合当皇帝?毕竟他可是正统!”
这个时代正统就代表万民认可,只要发布的政令符合民心,那政令就很容易推行下去,而且容易获得百姓的拥护,当然也得政令的确能下到基层才行,那些世家可不是吃素的,无时无刻都在窥视皇权。
陆知秋现在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帮助杨广重新整合江山,虽然李二后来也是千古一帝,但是陆知秋就是想自己试试让杨广成为千古一帝,那个男儿不想扭转乾坤书写历史?
而且现在杨广手下还有着一只天下最精锐部队——骁果军。只要掌握这只天下强军,那这个天下其实没有其他人什么事。
虽然这只军队现在有着种种问题,但是归结起来无非就是缺钱缺粮罢了,士兵为你卖命无非就是为了碎银几两,能够填饱肚子,有杨公宝库在,这些都容易解决。
就算没有杨公宝库,陆知秋有炼金术在,什么东西不能自己炼成?
唯一难解决的就是骁果军多为关中人,思念家乡,但是他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利益给够,有的是愿意留下来的人,或者重新招募一批人补充进去。
再结合自己从真理之门内得到的百战之兵的训练方法,绝对能够打造出一只强军,只是需要耗费不少时日罢了,实在不行陆知秋也不介意用些‘特殊’的办法。
现在陆知秋要解决的是人才的问题,毕竟无论是打天下还是治理国家,都少不了人才,但是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被门阀士族给垄断了,庶民甚至于寒门根本就没有上升的机会。
杨广也是因为大开科举,和那些士族彻底的撕破了脸皮,这也是杨广被称为暴君的最主要原因。
其实杨广的政策无疑是好的,但是打破了那些士族的利益,自然得不到支持,所以三征高丽之后,杨广也彻底了丧失了对天下掌控的能力。
“不过没关系,这个世界根本就不缺少人才,只是却是伯乐罢了。”陆知秋想了下原着中那些不错的人才。
那些都是人才期初都是隋朝的人,只是杨广不能知人善用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有发现这些人才,毕竟在深宫当中,很多消息都是靠那些官员传递的,对于这个天下根本就了解不透彻。后来这些人才才流落到了叛军门阀那里。
只要用好这些人才,再配上一些寒门,那治理这个天下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无论是小说还是历史,唐朝收留了大部分隋朝的名臣,可以说大唐能够繁华,是建立在接收了隋朝的遗产之上的。
这时的大多数名臣都是效忠于隋朝的,只不过杨广步子迈的太大,把一手的好牌大的稀巴烂罢了。
只要保证治理之下的百姓吃饱穿暖,哪个会冒着被砍头的风险造反?哪朝哪代,百姓不是被逼的走投无路才起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