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换个人说肃清倭寇,朱元璋一定随手扔到桌子上,但朱文正非常能打,他说可以,让老朱不能不动心。
朱元璋当即看向李善长道:
“你对开通海运,收取商业税,有何看法?”
李善长能怎么看,他是大管家,有更多的钱进账,无论是大口袋,还是小口袋都是满满当当,有啥不好的?
李善长当即回道:
“国家正值多事之秋,若能广进财源,增强国力,自然是莫大的好事!”
一句话说完,李善长又不忘补充道:
“当然,守土安民也要两手同时抓!”
这番话面面俱到,要是日后因为开海运,乱了沿海治安,也别怪我李善长没提醒。
朱元璋早就习惯了李善长的圆滑,他这次是真的心动,思考片刻,便语气坚决道:
“你先拟个章程,等文正回来,我们当庭商议!”
李善长心头一跳,朱元璋这是真要下决心了!
他越发感慨,这朱文正不是一般能干,当初朱文正要带头缴纳酒税时,李善长只以为他是临时起意。
没想到朱文正零敲牛皮糖,竟然一步一步,把税务革新这事,快要办成了。
而且他在平江先斩后奏,办了几件大事,朱元璋竟然也没啥不悦,真是深得圣心啊!
李善长正在这儿感慨,李文忠的折子又来了,这舅侄儿在公文中,大肆为平江文人鸣冤,恳请朱元璋放宽政策,允许一批当地文人,进入衙门为官。
李善长心中暗想,刚刚是吴王侄儿,这回是舅侄儿,就不知道朱元璋会不会一视同仁。
谁曾想,朱元璋看完李文忠的折子,又想起杨宪在奏折中,状告李文忠滥用人才,有安全隐患。
老朱当即作出批示:
“驳回李文忠的请求,将已经任用的平江文人,一律押往应天受审!”
李善长心中一凛,怎么舅侄儿跟亲侄儿,待遇差别这么大?
朱元璋虽然没生李文忠的气,但明显对李文忠的从政经验表示不满,这是一票否定了呀!
没想到这还没完,朱元璋想了想,又补充一句道:
“等平江的税银到了,拿八万两给文正,他这次辛苦了!”
李善长更加吃惊,同样是至亲上奏,朱文正受赏,李文忠挨批,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不过,李善长想想却又觉得理所当然,平江是朱文正打下的,海运也是他搞起来的,拿八万两也是合情合理啊!
…………
另一边,却说杨宪收到吴王批示后,也是皱眉沉思良久,他在信中陈述了朱文正的三大问题,吴王却对此只字未提,唯一作出回复的,只有李文忠的举官事件。
杨宪忽然意识到,这个朱文正是个硬茬子,一般人根本惹不起,不要说参他一本,就连议论都未必是好事。
杨宪心中有了主意,干脆就把火力集中在李文忠头上。
杨宪亲自带领上百名衙役,持刀操枪,一口气将三十多个,在衙门任职的本地文人,全都抓了起来。
李文忠得知后,是心中大急,一边赶来阻拦,一边派人去请朱文正。
等朱文正带着数百精锐铁骑,骑着追风兽赶到时,双方又是一副剑拔弩张的模样。
这次朱文正也不客气,直接打马上前,冷眼瞧着杨宪道:
“杨大人!光天化日,朗朗乾坤,这动刀动枪的,是想干什么?”
杨宪虽然知道朱文正不好惹,但他有了朱元璋手谕,也是不惧道:
“我奉吴王旨意,抓捕这帮要犯,还请大都督不要阻拦!”
朱文正冷笑一声,骑在马上,居高临下的斜视着杨宪道:
“什么旨意,可否拿来一阅!”
杨宪心想,给你看看又能如何,最后还不是得乖乖配合,便掏出手谕,递了过来。
胡大锤上前接过,又恭敬递给了朱文正。
朱文正拿起来看了一遍,突然仰天大笑:
“哈哈哈!亏你杨大人也是为朝廷效力,为何如此低能?”
这话非常难听,杨宪从政这么多年,还从未有人如此说过,他脸色涨得通红,极力克制住情绪,一脸不服道:
“大都督身为朝廷栋梁,何以血口喷人,下官奉旨办事,哪里做错了?”
朱文正举起手中旨意,反问道:
“你奉吴王什么命令办事?”
杨宪一愣,仔细回想一遍,觉得自己不可能弄错,便挺胸朗声道:
“吴王旨意,尽快捉拿所有在职,平江籍文人……”
朱文正嘿嘿一笑,说道:
“这不就结了,你查查看,这三十多人里,有几个是在职的?”
杨宪心中一凛,终于反应过来!
原来,朱文正早预感此事不妙,他事先劝过李文忠,趁早开掉这帮人,奈何这小年轻,有些理想化,总以为自己能劝老朱回心转意。
朱文正一看苗头不对,这小子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便干脆用了另一手,那就是暂停给这些平江文人,办理入职手续。
结果,等杨宪动手抓人时,这些人虽然在衙门里办公,却大部分都没登记造册。
按照司法流程,没有登记造册,就不能算在职人员。
杨宪一脸错愕,带人仔细一查,果然发现,只有四人手续办得早,算是在职,其余都算无业游民。
杨宪额头冒出冷汗,这下事情麻烦了,要是只抓四人回去,未免小题大做,朱元璋虽然不见得会说什么,但印象肯定不好!
杨宪决定,据理力争:
“他们既然都在衙门里办公,那就是在职人员,怎能钻文字游戏,徇私枉法?”
没想到朱文正冷哼一声,扬起马鞭,就是狠狠一鞭子,正好抽在杨宪脸上。
这一鞭极其突然,杨宪猝不及防下,被打得鲜血直流。
他捂着脸额,又羞又怒道:
“你……你怎敢动手打人?”
朱文正脸色严峻,语气森然道:
“为何打你?你心里没点数吗?
治国当以法为先,岂是你凭借个人喜好,当作儿戏不成?”
这句话,本来是杨宪当初怼李文忠的,没想到,却被朱文正原封不动的怼了回来!
急怒攻心下,杨宪忍不住哇的一口,飙出一口老血。
朱文正却是得理不饶人:
“依照法律,你今日只能带走四人!给你一鞭子,就是让你涨点教训,不要以为天下就你一个人懂法!还要你来四处卖弄不成?”
杨宪恨得牙痒痒,却心知这回是踢到铁板了,朱文正是皇亲国戚,又占了理,再闹下去,只怕出的洋相更大。
他也是意志坚强之人,牙一咬,心一横,暂且忍住一时,带着那四个倒霉的文人,就狂奔而去。
李文忠见他一路跑得狼狈,总算是狠狠出了口恶气,只是心中却是喜忧参半,难以痛快起来。
他喜的是,大表哥给他出了气,忧的是,吴王终究没有认同自己,难道是我太天真,不适合从政?
朱文正看出他心中所想,当即翻身下马,亲热搂着他肩头,好言开导道:
“一点小事,别往心里去,难道你真的打算弃武从政不成?”
李文忠苦笑一下,说道:
“我根本不是从政的料子,而且这段时间以来,我干得很累,文人喜欢弯弯绕,不如武人来得痛快!”
朱文正当即笑道:
“那还担心个啥,回头咱们跟叔父说说,再回军队打仗就是!纵横沙场,才是男儿本色!”
李文忠打仗是把好手,一听这几句话,心中顿时开朗许多。
他自己还不知道,历史上李文忠在浙江参政的位置上也干不久,他未来更大的舞台,就是在战场上大放光彩。
朱文正跟李文忠聊了几句,一回头,却见孙良运跟一个平江本地文人,聊得十分投机。
杨宪走得急,连这些文人的镣铐都没解开,那文人手脚都被铐着,却神情自若,举止颇为不凡。
朱文正一时好奇,忍不住上前问道:
“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那文人感激朱文正救他一命,先鞠了一躬,这才昂首说道:
“小民罗贯中,让大都督见笑了!”
罗贯中?
为何名字如此耳熟?
难道我在古代,还有熟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