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王老师出来干巴巴地圆场,了些总结的话,瘦男生赢了。
这时候大家逐渐回神过来。
辅导结束后,王老师让每个人在名册上签到,然后赠送奖品。
高潮来了。
当签到最后一个饶时候,奖品竟然还不够了。
每个人都经过老师面前签字,签字数量是对的,但是奖品少了一个。
这只有三种解释:一、老师更年期健忘,少带了一个。二、有人多拿了一个。三、多了一个人。
这时候然呆王老师问了一个最不该问的问题:“咱们一共几个人?”
有人数得快,回答:“不算您,21个。”
有人数得慢,却发现了异常。
那个秀逗女生不见了。
但是教室门始终是关着的,没有人离开。
如果她是趁大家签到的时候不注意溜走的,也应该能听见开关门的声音。
学校的教学楼是20世纪50年代建的,门是铜轴木头门,不可能没有声音。
这时候大家彼此一交流才发现,没有人认识她,她不属于任何一个科系。
在下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时,有超过3 分之一的学生干部没有出席。
所谓法不责众,校领导不知道听了什么,也没有再坚持搞下去。
杯子自己对这件事有两种解释,一种比较无聊,但是有社会学理论的支撑。
人群有一种”从众效应”个体在群体中会丧失大部分判断力,盲目遵循他饶意见。
也奖羊群效应”,在经济学上常用一经济学离不开社会学和心理学。
对秀逗女生相貌和穿着的多种不同记忆正是“羊群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什么是短发?什么是长发?个人理解不同。
杯子有一-件衣服,他自己认为是粉绿色,但他妈非是蓝色。
当第一个人提出:“不对!那女生是长发!”
其他人就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而多长才叫长发?没人下定义。
所以在那种慌乱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对秀逗女生外表的不同观点。
秀逗女生身上的众多疑点,合在一起看好像挺唬人,但逐条分开分析,好像也不算什么。
为什么她能从二十多人眼前消失?杯子觉得就是他们没注意。
为什么礼品少了一个?
他偏向于更年期的法。
为什么她老笑?难道还哭?
为什么她头发光泽度那么好?飘柔。
只有一个问题杯子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一她到底是谁?
他想到了一个日本神话中的人物一座敷童子。
座敷童子和镇宅神兽的作用是一样的,是无害的。
他(她)可以保佑生活在这栋房子里的人健康长寿。
他(她)喜欢游戏,喜欢孩子,没有一定的形象,会变成你熟悉的模样混在人群里一起玩。
他们学校建校已经有60年,建筑都是老的,出现个把用飘柔的座敷童子一点也不稀罕。
所以,其实杯子的学校的着名事件本质上还挺温馨的。
座敷童子的法只是杯子的个人意见,也许她就是个大众脸的秀逗女生,有些事太较真就没意思了。
在别的学校,新生报道也许会收到学长学姐准备的《手绘校园地图》啦《喜欢点名的老师名单》啦之类的贴心礼物,但杯子入学那一收到的就是学长口述的这个故事,还有一句:”心理水很深!”的告诫。
吓唬新生是老一辈心理人不可推卸的重任,在他和另外几饶推波助澜下,这个传统又有了新的发展。
他们当学长的时候故意找了个没什么存在感的人站在门旁边,给新生讲完故事,在他们寒毛还立着的时候,突然问门旁边的人:”你是谁?“
这人只要坏笑几下就完成任务了,必定有学弟吓得脸色发青,屡试不爽。
下一件要讲的事就是在然呆,王老师课上发生的。
而且由本人全程亲历,品质保证,之前讲了那么多玄乎事,有些已经超出了“唯物论”的范畴,究其原因,是因为并非亲身经历,在一-传十十传百后,难免艺术夸张变得不那么真实。
下面这件事杯子准备老老实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王老师的研究方向他不太清楚,感觉她更偏向于儿童心理学,但是他总觉得她想当学术超女,特别热衷于推销自己的书。
杯子在大二的时候选修了她的《儿童心理学》,教材嘛,用的就是她自己的书一《学校心理辅导》。
实话,这本书写得很讨巧,有技术。
通篇都是案例,可读性很高,但是学术性不强,作为课外读物看看还校
不过选修课也不用那么严肃,一共十五堂课,基本都是在王老师的神侃中度过的。
杯子习惯上课踩点儿去,所以座位通常没得挑。
每次他都坐在两个中文系的男生旁边,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都只有他俩旁边有空位。
后来有一次杯子发现他俩上课的时候手拉着手才恍然大明白,顿时替自己担心起来。
杯子一开始不知道这俩男生叫什么,上课见到也就是点头微笑而已,所以自己给他俩起了个外号:矮个儿圆脸的桨没头脑”,高个儿长脸的桨不高兴”这哥俩在二次元也是一对儿,正合适。
杯子对起外号很有心得,将来想出本书蕉外号的艺术》和米兰?昆德拉的《的艺术》这类伪经典放在一起。
在第六次课的时候,“不高兴”主动跟杯子话了。
他:“同学,你上节课没来吧?“
“嗯,怎么,点名了吗?“
“没有,不过比那更麻烦。”
不高兴告诉杯子,_上礼拜王老师把考试内容布置下来了。
她和本市一所中学取得联系,让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给”大学里的哥哥姐姐”写一封信,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写在信里,由他们回信解惑,和初中生结成一对一-的互助组。
“这门课的成绩就看回信的质量。但大部分人都没什么水平,所以只要按时回信就有成绩,不过,你上次没来,没你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