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自己位高权重之后,阿谀逢迎的人多了,忠言逆耳的人少之又少。
钟启荣此人虽然有些啰嗦,唠叨,有些时候还让你下不了台面,但有这个人在身边,经常能使自己保持清醒认识。
还有二天,就是大年三十。
这二天里,葛峪口关城里的所有人,无论是官吏还是百姓,都知道将军府在做些房屋改造,将军大人要用石炭来取暖,并声称找到了解决石炭的毒气问题。
为止,十余万军民的目光,都聚焦在将军府这个点上。
腊月二十九这天傍晚。
将军府里像提前进入了过年状态,一般不让常人进出的内院,人头攒动。
将军的书房,寝房和起居室里的壁炉,点火烧起来了,大炕也烧了起来。
过会儿,一阵臭哄哄,黑漆漆的烟雾,从墙壁里特制的排烟管道中传来,从屋顶直升云霄。
将军府外围观看的人群,脸色不由自主的都在变,脚下不由得齐齐后退。
石风则双手叉着腰,微笑着岿然不动。
新任亲卫队长曹灿,和已经御任队长冯光,紧紧地站在他两旁,而新任亲卫什长的宇大和宇二兄弟俩,就站在他的前面。
似乎这烟气就像是魔鬼,突然会转弯向将军袭来。
虽然他们的神色紧张,但脚下位置却丝毫不移。
这种架势,石风还是满意的。
贴身侍卫就必须是这样子才对,绝大多数情况下,外出时,亲卫须把将军有意识的围住。
但有一点例外,就是将军要接见群众时,恰恰不能挡在前面。
另一侧,纪春生,钟启荣,罗二虎等人也是站得稳稳的,两眼炯炯地盯着屋顶上特制的烟囱。
过了约有二刻钟时光,烟囱上面的黑色浓烟,逐渐变淡,这意味着煤炭已进入正常燃烧状态。
石风估摸着这时的壁炉和大火坑,都烧得差不多了,便笑着对大伙说道:
“好了,现在咱们可以进去瞧瞧,体验一下。”
话音刚落,冯光已是一个虎跳,抢先窜进了书房里,而宇大宇二则进入了起居室和寝房里。
亲卫队长曹灿一挥手,十名侍卫围住了石风,不让他动脚下步伐。
那边的纪春生,钟启荣和罗二虎三人,都扭过身来瞧上一眼,笑眯眯地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满意笑容。
这个曹灿措施很得力,除了他自身当过家丁队长之外,应该是有人跟他讲过一些石风的习惯。
冲进去的冯光,宇大宇二的婆娘们,和将军府的其他人一样,都是牙齿咬着嘴唇,神色紧张地盯着屋里动态。
要是再过会,人不出来,外面的人就准备救人了。
还好,才过了一会儿,书房门首先打开,冯光出现在门口。
只见他满脸红光,大呼道:“将军,书房里好热,没有毒气!”
而宇大和宇二兄弟俩,先后从房屋里走了出来。
他们都完好无损,异口同声地说,房间里很暖和,跟外面就像隔着二个季节。
“哦哦…”
大伙就像小孩子似的涌进这三个房间里,体现的结果是都像石风所描述的那样。
这房中,就像零上十几度的春天,而外面是零下三十几度的寒冬,真是宛如二个世界。
“怎么样,书呆子,这下服气了吧。”石风对着钟启荣撇嘴道。
“将军乃神人也,我等自愧不如。”钟启荣拱手道。
“二位行政长官都在,既然石炭烟气解决之后,石炭没有毒这件事,很快会传播出去,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立即将西咀岭矿区保护起来。”
“派出护矿军队,军队人员和编制,由本将跟参谋长官和诸位军事长官商议再定,而矿山开挖则有尔等行政官衙门拟定出一个计划,原则只有一个,必须有序开挖,严禁乱挖乱釆。”
“明白了将军。”
“……”
……
腊月二十八,京师比平常更份外的热闹起来,街上已经有了过节的气氛。
无论是凡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在这时候总是要热热闹闹地携家带口,到市面上采集一些年货。
商家们这时也卯足了劲,各显神通。
大红的灯笼满街挂着,更有一些心急的已贴上了春联,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终于要过年了。
崇祯七年,整个大明的日子并不好过。
先是河南,陕西等地大旱,颗粒无收,衣食无着的百姓在等不到朝廷的救援后,悍然杀官抢粮,参加李自成,张献忠等多支起义队伍。
接着便是北疆后金军的入侵,大同,蓟州,山西,宣府四镇各地被抢掠一空,数十万百姓无家可归。
好不容易消停下来,便又遇上了百年难遇的寒冬,整个帝国陷入了寒潮,严寒加上缺衣少食,没有住所,每日上折求赈的奏折络绎不绝,让崇祯皇帝焦头烂额。
日子一天天的熬,总算要熬过了这艰难的一年了,所有人似乎都松了一口气。
不管怎样,这个年总还是要过的,兴许年节的喜庆会冲散,这一年来的种种霉运。
作为京师里的百姓,皇城根儿,对于大明其它地方的苦难,并没有太多直观的感受,他们获得的消息,一般都来自于朝廷明发的公告。
对于他们而言,崇祯七年还是不错的,后金军没有打到京城外,国民收入没有减少,朝廷也没有加税,依旧十分和谐。
从腊月二十四祭灶开始,宫中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宫眷、宦官们开始穿着葫芦景补子和蟒衣,大家都准备蒸煮点心,存储猪肉。
从这天开始,到正月十七日为止,皇宫中每天都在乾清宫前燃放花炮。
同时,皇宫内安设鳌山灯、扎烟火。
大年三十这天,崇祯帝携皇后、太子及众皇家宗族,在天安门东侧的太庙举行盛大的“祫祭”仪式。
正月初一的五更时分,崇祯帝在太和殿举行大朝会。
此时,在朝五品以上文武群臣,以及四夷朝使向皇帝陛下行庆贺礼。
这一年,杨信一家除了杨秀娘留在葛峪口,全家提前半个月到达京师。
一方面,杨信是来参加一年一度的朝集。
另一方面,也是跟杨氏族长杨忠等部分杨门子弟在京团聚,过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