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仲仁不经意间的提醒,让贾宝玉猛然发觉,自己衔玉而生这件事情,似乎还有更多隐情在其中。
思索了一番后,他大致得出了两个结论。
其一,贾母是故意让人将消息传出去的,至于目的,贾宝玉一时很难得知。
其二,贾母老糊涂了,不认为衔玉而生的消息,会招惹皇帝的猜忌,反而当做是贾家骄傲的事情,因而特意让人到处传扬。
两个猜疑,贾宝玉觉得都有可能。
毕竟贾母很多举动非常奇怪,到底是怎么回事,贾宝玉无法断定。
比如,贾母放着大房不关心,唯独宠信二房,将荣禧堂给了二房,家中管家权也给了二房。
在这个极为重视嫡庶长幼之分的时代,贾母的这种举措,让人很难理解。
又比如,贾母放着贾琏这样的嫡长孙不重视,偏偏宠溺贾宝玉这个嫡次孙,非常不合常理。
想到这些,贾宝玉脑海中如同一团浆糊,眼前似乎有很多谜团在等着他去解开。
轻轻晃了晃脑袋后,一些杂绪被抛开了,思绪逐渐恢复。
见穆仲仁正盯着自己,便告罪:
“王爷恕罪,晚辈一时想得杂了,竟未曾及时回应,望王爷宽恕。”
穆仲仁笑着说道:
“贾公子不必如此,老夫其实也想不明白…更别说贾公子你身在局中了,慢慢想,老夫以为,你能得到答案的!”
听了这话,贾宝玉下意识反问:
“我可以得到答案吗?”
穆仲仁神秘一笑,显得高深莫测地回道:
“有时候答案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我们通常会联想很多很多,想得非常的复杂。”
“答案或许早就在你心里了,只是你并没有发觉而已。”
这话说得莫名也很玄乎,让贾宝玉听得颇为茫然,仍旧茫无头绪。
穆仲仁却不再多说,挥手道:
“好了,贾公子可回去慢慢想,老夫就不挽留了,若有什么需求,只管来找老夫,老夫定尽力所能及的帮助。”
眼见他竟然下了逐客令,贾宝玉愣住了。
过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急忙起身,恭敬行礼:
“如此,多谢王爷款待,叨扰了,晚辈告辞。”
说完,便离开了。
穆仲仁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微微轻叹:
“唉,可惜了,如此资质才能,却偏偏衔玉而生,这辈子恐怕只能做一世的富贵闲人咯……”
……
穆仲仁的自言自语,贾宝玉自然是听不到了,从出了东安郡王府开始,他就开始了脑海风暴。
回想起他从出生以来的种种事情。
如果说,贾母是故意将他衔玉而生的消息传扬出去的,那么从他周岁时抓到书本,到他南下读书,贾母应该会有所反应。
按照原着,贾母将‘贾宝玉’当做了心头肉,出生没多久,就养在了自己身边,心疼宠溺不已。
如果是这样,贾宝玉提出南下读书,按理贾母不应该同意才是。
毕竟贾宝玉当时不过五岁,就算显露出了一些聪明才智,又表现出对读书考功名的兴趣,以及强烈的上进心。
贾母也绝不会放心他南下读书的,定会将他养在身边,在京城应考。
可贾母最终却同意了他南下,这个态度,和原着里的情况似乎不同了。
如果贾母没有老糊涂,那么她就应该知道,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只能当一世富贵闲人,此后休想出人头地。
但从原着中可以看出,贾母对‘贾宝玉’是寄予厚望的,是希望‘贾宝玉’可以肩负起贾家复兴的重担。
如果她没有老糊涂,就应该直接放弃‘贾宝玉’,宠溺其他的孙儿才对。
比如长子长孙贾琏,即便不重视贾琏,也还有曾长孙贾兰,贾兰比贾宝玉也不过小三岁而已,嫡次子贾政的长孙,比贾宝玉应该更受到贾母重视才对。
综上,贾宝玉得出了一个推断。
首先,贾母如果没有老糊涂,在明知贾宝玉‘衔玉而生’对贾家不利,还肯定会被皇帝忌惮的情况下。
她依旧选择宠溺贾宝玉,而且对贾宝玉寄予厚望,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衔玉而生或许还有什么别的说法。
她不怕皇帝忌惮此事,更相信贾宝玉会成为携贾家复兴之人!
其次,如果贾母真是老糊涂了,不认为衔玉而生的事情,会被皇帝所忌惮,所以大肆传扬此事。
那么,她就更不应该同意贾宝玉在五岁时就南下读书。
因为她知道,贾宝玉是祥瑞化身,未来会有大作为的,只有养在身边,才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现实的情况是,在贾宝玉五岁时,贾母同意了他南下读书。
由此可以推翻一个结论,就是贾母老糊涂了。
很显然,贾母并未有老糊涂,相反,随着年龄越大,越是看得通透明白。
也就有了最终的定论,衔玉而生,隐藏了别的说法。
虽然贾宝玉现在还不知道,这个说法到底是什么,不过,他已经可以确定,他身上肩负的东西,似乎在无形之中,又变多了一些。
……
……
御史行馆。
贾宝玉再次来到这里,专门来感谢郑蓬悠。
在文馆中时,郑蓬悠用身体挡在他面前,可谓是死保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都要保全贾宝玉。
这让贾宝玉很是感激的同时,也有些疑惑不解。
毕竟他和郑蓬悠非亲非故,两人相识也不过数面而已,这样的交情,远没有达到拼死保护的地步。
贾宝玉认为,就算他是郑蓬悠的儿子,恐怕也不至于如此保护他吧?
更重要的是,贾宝玉发现,当时郑蓬悠对他的称呼都变了。
“御史大人,多谢你前番的拼命维护,晚生无以为报,此后只要用得到晚身上的地方,御史大人尽管提及就是。”
见到郑蓬悠后,贾宝玉恭敬地朝着他行礼答谢。
郑蓬悠则双手搀扶着,笑道:
“贾公子言重,我只不过是为了自身的职责,我身为御史,绝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罪犯,杀害无辜者!”
这个解释显得很苍白,贾宝玉记得,当时郑蓬悠都说出了,想杀贾宝玉,得从他身上踏过去的话来。
能说出这样的话,可不是一般的关系,就算是至亲之人,未必都说得出来。
未此,贾宝玉再三答谢,又试探了一句:
“晚生和御史大人非亲非故,何德何能,能让御史大人您如此力保,真是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