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中挖出来的那块“警告石”没了,这个消息很快在新安城内散播开来,而关于“警告石”上所说的内容自然也传的沸沸扬扬。
对于这件事儿,无论是刘煜还是太后章之涵都讳莫如深。原因其实很简单,刘煜是希望这件事儿继续发酵下去,而太后章之涵作为事件的当事人甚至是矛头所指,自然也没有办法做出更多的解释,否则就显得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关于都察院的改革方案,近些时日之中,刘煜和章之涵在早朝上也又不断的交锋,更是在私下之中指示各地州牧上书,对于所谓都察院改革的方案提出这样、那样的建议。
熙和元年十一月十五,都察院改革方案正式公布,连同方案公布的还有莒国九州的都察使任命,而涿州、应州作为封地并没有设立都察使。
都察院改革方案的正式公布,实际上完全是刘煜用都察使的任命同章之涵进行了交换,章之涵一脉的大臣再一次占据了主导地位,此次任命的九个州的都察使之中,能够视为太后一脉的就占到六个,至于剩下的三个甚至还算不上是刘煜一脉的人。
“既然都察院的事儿了了,那么就该说说椒金山的问题了。”,崇文殿宝台之上,端坐在龙椅的刘煜望着大殿上的群臣轻轻的说道。
听到刘煜提到椒金山的问题,许多大臣都开始了窃窃私语,在莒国的历史上,几乎每一任国君都曾经对椒金山下手,但是每一次都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即使如今这位国君同太后没有撕破脸,但是也不足以保证能够顺利的解决椒金山的问题。
刘煜扫了一眼大殿之上的一众大臣们,然后又说道,“肖光仁。”
听到刘煜喊道自己,内阁大臣、武英殿太学、兵部尚书肖光仁赶忙从队伍之中走出来,跪倒在地,“臣在。”
刘煜看了肖光仁一眼,然后又喊道,“韩青。”
“末将在!”,刘煜的话音刚落,一个身穿着银盔的中年人单膝跪拜在地。
“好。”,刘煜点了点头,“孤剿灭椒金山的想法已决,王城军都统、万户侯金牛卫将军韩青为剿匪元帅,兵部尚书肖光仁为督军,即可率领兵卒前往椒金山,剿灭匪徒。尔等得胜之日,孤当城外百里迎接!”
“末将领旨!”“臣领旨!”
刘煜点了点头,“退朝!”,说着也不管一旁的太后章之涵以及大殿之中的臣子们,直接起身离开了崇文殿。
章之涵皱了皱眉头,也只能离开了大殿,如果说政务自己能够插手的话,那么军务上章之涵还是有些有心无力的,虽然兵部尚书肖光仁名义上是自己一脉的人,但是对于军务上的事情,即使是肖光仁也是阳奉阴违的,毕竟肖光仁也很难控制住军中那些恃才傲物的家伙,这也是当初刘淼在朝中不得志但仍旧能够同章之涵斗下去的原因,毕竟军中的将帅是无条件支持国君的。
“还打?”,走出崇文殿的时候,刑部侍郎曹西臣问向身旁的礼部尚书秦启伟。
秦启伟看了曹西臣一眼,然后才有些懒散的说道,“什么叫还打?”
曹西臣苦笑了一声,“永和二年,集结了四万兵力围剿椒金山,结果呢?分了两路进入椒金山,让椒金山那帮匪贼分而化之,到最后这四万兵卒突围的也不过是一万多一点。”
曹西臣的心理实际上代表了很多大臣的想法,椒金山,自从澹国末年烽火四起之时开始,大量的土匪、贼盗和逃兵都依靠着椒金山的地理位置为祸乡邻,使得椒金山附近成为了法外之地,多年来一直都是莒国历代国君的心病。但是由于中土战事为决,大量的兵卒还需要镇守边疆,防备着别国的袭击,因此连年对于椒金山的围剿都未曾成功。历史上太宗朝的开元九年、开元十七年、开元二十三年,世宗朝的宁和三年、宁和十六年、宁和十九年,英宗朝的宁和十八年以及永和朝的永和二年都曾经对椒金山进行过围剿,开元二十三年曾经差一点就要彻底解决椒金山的问题了,但是没想到当时虢国兵犯边境,大量的兵卒不得不从椒金山赶往边境,导致前功尽弃、功亏一篑,除此之外基本上就没有占过便宜的时候。
秦启伟撇了曹西臣一眼,然后说道,“椒金山这个地方必须得打下来啊。”
曹西臣皱了一下眉头,似乎是明白了些什么,“国君是…”
秦启伟摆了摆手,“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曹西臣听了秦启伟的话,便点了点头。
“我得赶快回静书房去了,帮我约上武少卿,今晚到我宅子去。”,秦启伟低声说了一句,见曹西臣点了点头之后便转身快步离去了。
静书房之中,一众内阁大臣们都静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刚刚被任命为剿匪元帅的韩青也坐在一张椅子上,所有人都沉默着不说话,等待着国君的命令,但是国君回到静书房之后便进了内间再也没出来。
即使一向话很多的贻清也是沉默着不说话,所有人等了许久之后也不见动静,内阁首辅焦小白便从自己的座位上起了身,然后走到贻清近前,朝贻清使了一个眼色,是想让贻清去请国君,不过贻清却微微摇了摇头。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刘煜从内间走了出来,一众大臣们,赶忙起身,等待着刘煜的命令。
刘煜看了一眼工部尚书涂志远,“涂阁老,东西都安排的怎么样了?”
涂志远听到刘煜的问话,便赶忙一拱手,“回陛下,按照陛下的吩咐,工部已经准备了接近箭矢十万枚、五千斤火油,六千斤火药,现在工部以及朔州、云州还在加紧赶制,从青州、顺州和蔚州征调的的火油、火药也正源源不断的运送到朔州。”
刘煜点了点头,又看向了兵部尚书肖光仁,“军队准备的怎么样了?”
肖光仁拱了拱手,“回陛下,按照陛下的安排,以轮换的名义从燕国、向国、芮国共撤下六万大军,现在已经抵达青州。从蔚州、顺州、鄞州集结的四万大军也已经陆续抵达保乐,云州三万大军也将随时赶往张昭。”
听到肖光仁的话,一旁一直静静听着的韩青不禁有些怅然,十三万大军啊这是,还不算朔州当地的军队,国君这是要用兵填满整个椒金山啊,如果国君给了自己这么多的兵力,自己还不能拿下椒金山的话,那真的是百死莫赎啊。
见众人都沉默了下来,刘煜便是一笑,然后又问向肖光仁,“最近椒金山那一带情况如何?”
肖光仁便是一脸的苦笑,“近期为了集结兵力,各州的大规模调整让椒金山一带的贼匪嗅出了味道,根据朔州上报的消息,近期椒金山的贼匪纷纷外出劫掠,不过由于椒金山附近的百姓外迁以及朔州军向椒金山增兵,他们并没有什么收获。”
刘煜默默的点了点头,他迈步走到墙上挂者的时局图前,看了好一会儿之后才开口。
“椒金山就像是噎在莒国咽喉的一块鱼刺,不上不下,每次对外有战争的时候,椒金山的匪贼都会跑出来捣乱,搞的朔州不得不把椒金山周边的百姓迁走,但是这终究不是解决办法,而且会更加增加椒金山匪贼的嚣张气焰。”,刘煜颇为严肃的说道,“莒国立国七十八载,历四代国君,传到孤这里是第五代,如果到孤这个时候莒国国土之中还有这么个地方,百姓不能答应、军队不能答应,泉下有知的列祖列宗也不能答应。过去没有办法解决椒金山的问题,是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英宗朝虽然四国达成了一致,但是终究边境事端未决,现在虢国、杞国都同我莒国和亲,莒国北部、东部边境短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的稳定,因此这个时机不能错过,莒北撤下六万大军,也从南部调集了四万大军,再加上朔州当地的六万大军、云州三万大军,这十九万大军如果还不能解决椒金山的问题,那么孤这个国君也就该退位让贤了。”
刘煜说到最后的时候,目光已经锁定在了韩青身上,韩青赶忙服拜于地,“末将愿立下军令状,不平椒金山誓不回还!”
刘煜微微一笑,将韩青从地上扶了起来,“虽然说是十九万大军集结,但是能够真正在椒金山投入的兵力,只有十一万,莒北六万当中得有四万留在青州,也防莒北有变,朔州六万大军之中还要留下两万镇守边境,不过孤以为这十一万大军应该也足够了。”
刘煜的想法,实际上几乎所有人看的都很明白,对付一个椒金山确实是要投入一部分力量,但是集结近二十万大军来对付一帮土匪,真的就有些过于夸张了,国君真正的目的实际上是向涿州施加压力。此次国君登基,涿州公称病不来,派来的是他的大儿子也就是所谓的涿州世子刘景林,不过虽然涿州公称病不来,但是从种种迹象表明,涿州军调动频繁,操演不断,谁也搞不清楚被盛传二十多年的涿州公会在什么时候动手。
而且,这一次在集结军队的时候,刘煜还朝朔州、云州、顺州、蔚州、衮州等五州的封臣募兵,这让各地封臣都吓了一跳,毕竟当时国君可是有过变相的承诺不会裁撤封臣(事实上,刘煜确实没有过这种承诺),不过他们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毕竟国君还是有权利对封地内的军队进行调动的,历任国君都曾做过从封地调兵参战的事情,所以这一次他们也只能无可奈何的应承下来,只能是从数量和质量上动些手脚。
不过在这些封臣之中还要格外提到几个人,幽州昭北府府爵刘佩云上了折子,昭北府愿倾其所有参加针对于椒金山的围剿,并且有昭北府世子刘尽忠带队,应州公刘谓宇也上了折子愿意由世子刘仲坦率领三万军队参加,不过都被刘煜委婉的拒绝了。
另外就是云州苍云府府爵刘森,刘森封地的军队投入到椒金山的围剿是正常的,但是这位刘森却以各种理由、借口拒绝了。这一次军队的调动是由兵部负责的,兵部这一次的征调是很严谨的,并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封地的体量、人口等诸多因素反复权衡的,当然也按照刘煜的要求尽量同他们征募的私兵成正比,比如他有私兵一万,那咱们就征他五千这样的操作。
那这么说的话,这个私兵的数据朝廷是怎么知道的呢?莒国在虢国、扈国、杞国乃至于西域各国都设有暗探,以保证积极收集信息和情报,不但如此,实际上朝廷在各封地也有暗探,而且这些暗探更加隐蔽和专业…
正在这个时候,忽然有一个小太监冲了进来,跪在地上将手中的折子高擎过头顶,“涿州急报!”
刘煜先是一愣,然后拿过折子看了起来…
“恭诵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国君大典乃是莒国盛世,臣当赴新安,当面恭贺,不料臣年迈体弱,经年卧于病榻之上,近期病体沉重,可谓只余朝夕,难忍长途跋涉,万望陛下赎罪。近日闻听陛下欲调兵围剿椒金山匪贼,椒金山乃是我莒国心腹之患,对陛下围剿之命,臣甚是欢喜,愿遣涿州军卒,以解燃眉之急,万望陛下应允。
天佑大莒,国泰民安!
恭诵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臣刘谓崖。”
这份折子,刘煜一连看了两遍,自己这个三叔曾经让刘景林给自己带了口信儿,口信儿之中解释了自己不能参加新君继位大典的原因,自己年弱多病、长期卧床如何如何的,还表示为了自我惩罚,愿意朝廷三年内都不给涿州拨款,涿州自给自足。如今自己这位二叔又上了这么一份请战的折子,不免让刘煜有些疑惑,但是眼看着马上就要行动了,此时也没有时间再去计较,于是合上了折子,刘煜抬起头,见一众大臣们极为疑惑和期待的看向自己,刘煜抿了抿嘴之后说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然兵卒齐备、器物丰足,那么明日王城军开拔!午门外孤为尔等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