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崇祯朱由检曾最为期待两人能率军勤王,一个是山海关的吴三桂,另一个就是武昌府的左良玉。
于是三月初,崇祯朱由检下旨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左良玉为‘宁南伯’,让两人率军进京勤王,挡住李自成。
然而,吴三桂阳奉阴违,区区六百多里路,他与关宁军走了整整半个月却只走了三百里,京师陷落的时候才刚到半路。
左良玉更甚,他与麾下武昌军连动都没动,一直缩在武昌府不出。
大明在崇祯十五年之后,麾下正式兵额超过三万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山海关吴三桂的五万兵额,一个是武昌府左良玉的四万兵额。
这所谓的‘兵额’是朝廷发粮饷的依据,实际上你麾下多招了多少兵,朝廷是默认不管的,也管不了。
吴三桂在山海关,附近人口有限,经济也差,兵员大都要从京师与北直隶等地招募,粮食也都要从京师与北直隶运输,加上离京师近,文武百官多双眼睛盯着,所以还算老实,兵额只是实额,正好五万人。
左良玉可就没吴三桂那么老实了,大明崇祯时期那么多位总兵,左良玉是第一个拥兵自重与直接对普通百姓抢粮的。
历史上刘泽清、刘良佐、高杰已经很过分了,但左良玉比他们三个加在一起更过分。
崇祯十一年,左良玉就开始对朝廷阳奉阴违,杨嗣昌就是被他阳奉阴违活活气死的,这一年左良玉就拥兵超过八万。
崇祯十五年时,左良玉拥兵超过二十万。
现在的左良玉,从锦衣卫秘密查探到的情报,拥兵已经达到三十二万。
武昌府与九江府基本上已经被左良玉‘榨干’了。
换句话说,武昌府与九江府两地已经养不起左良玉的三十二万大军了,因此左良玉想从朝廷这里得到三十二万大军的粮饷。
“本帅在武昌府为朝廷向北抵挡李自成,向西抵挡张献忠,朝廷就该给本帅麾下所有兵将发全额粮饷。”
左良玉不喜欢别人叫他‘宁南伯’,因为他嫌弃伯爵位太低,也不喜欢别人叫他总兵大人,或者什么将军,他麾下三十二万大军,区区总兵与将军,岂能代表得了他的身份与实力。
直接称王相当于明摆着造反了,爵位只能朝廷封,自封会显得不伦不类,但朝廷只给了个宁南伯,实在小气,因此左良玉自称为‘帅’,并让麾下都称他为‘大帅’。
其实按照朱由简的圣旨,朝廷已经给左良玉送来了一次粮饷,分别是四万大军一个月的粮饷,加三个月的欠饷,凑了个整数,总计是二十六万七千两银子。
所谓‘粮饷’,是士兵每个月吃粮与饷银加在一起,平均一个士兵大约是一两半多。
崇祯十年之后的大明朝廷很穷,崇祯十五年之后的大明朝廷更穷,以往四万大军,每个月能送来两万两银子就不错了,现在一下子给了二十六万七千两,绝对是左良玉这近十年从朝廷得到的最大一笔。
然而,如果真只有四万兵,这些银子到是绰绰有余,可现在是三十二万兵,这些银子也就勉强够吃一个月的,还是只算粮,没有饷的情况下。
“朝廷现在富裕,不拿白不拿!”左良玉可是听说了,皇上从京师跨海南迁到金陵之后,单是募捐就弄到了七百多万两,还先后查抄了保国公府与吉王府,加上士绅一体纳粮,加收商税等等,现在的朝廷,就算已经发了一次粮饷,少说也还有上千万两。
左良玉要得不多,半年给一次,一次三百万两,一年六百万两即可。
奏折送到金陵,朱由简顿时给左良玉气笑了。
“好大的胃口!你左良玉只是武昌府总兵,但你却你把九江府也一起占了,常年霸占两府赋税,连朝廷都插不上手,现在搞了三十二万大军出来,怕不是武昌、九江两府的成年男丁都被你左良玉裹挟了!”
朱由简的猜测大差不差,武昌与九江两府的成年男丁,确实六成以上都被左良玉裹挟入军了,加上河南、湖北等地流民,这才使得左良玉拥兵三十二万。
从南迁到金陵,朱由简就一直没把左良玉麾下算做大明军队,而是如张献忠、李自成一样的敌人。
毕竟一个自崇祯十一年就开始阳奉阴违,崇祯十三年之后就没再听朝廷命令,崇祯十五年更是私自把九江府也占为己有,麾下大军从正常四万兵额,一步步扩充到了三十二万,拥兵自重的家伙,怎么看都不可能还是自己人。
之所以还给左良玉送去差不多二十七万两银子的粮饷,完全只是想安抚一下左良玉,拖延时间,让新军能够训练出来,水师能够拥有更多炮船。
次日朝堂上,面对左良玉要饷的这份奏折,自然有人为左良玉说话。
不仅仅只是那些四五品的官员,就连身为内阁首辅的马士英,以及阁臣姜曰广、高宏图二人都站出来了。
“皇上,宁南伯坐镇武昌府,为朝廷抵挡北侧李自成,西侧张献忠,劳苦功高,而且他麾下三十二万兵将,一旦闹饷,宁南伯都可能被裹挟,不能不考虑啊。”
之前谁都知道左良玉麾下不可能只有正常兵额的四万大军,但多达三十二万,着实令满朝文武都大吃一惊。
最让人无奈的是,左良玉大张旗鼓的把自己三十二万大军的数量直接向朝廷说了出来,这代表着左良玉与朝廷之间一块重要的遮羞布被扯了下来,朝廷无法回避这件事情。
显然左良玉已经不将朝廷放在眼里了,明晃晃的威胁朝廷。
而朝廷能怎么办?质问左良玉隐瞒朝廷大肆扩军,是不是想造反?还是直接宣布左良玉为反贼,然后派大军平反?
朝廷根本没有那样的实力好吧,至少包括马士英在内,大部分朝臣都这么认为。
想到这里,一些朝臣们又忍不住满心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