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
赵祯打算让各族团结起来,成为大宋的助力,同时也必将面临来自汉家百姓的反对和压力,这件事无法避免,也没有办法回避。
皇帝最重要的一个身份就是百姓的大家长,所谓“君父,君父,如君如父。”对待自己的百姓就要负起大家长的责任。
百姓们抵触契丹人,那便是赵祯这个“大家长”要解决的最棘手问题。
萧挞里当然了解大宋,虽然双方是敌人,但却要比对方更加了解对方,这无论是哪个王朝都不能放松的事情,就像赵祯了解西方世界甚至比西方人更出色的原因。
站在棋盘外的人才会更加清楚的看清棋局,萧挞里便是如此,赵祯毫不怀疑萧挞里的话,这不是威胁和挑衅,是实实在在需要面对的问题。
当然也是这个女人故意让自己不自在…………
在天亮之后,赵祯便狠狠地捏了捏柔软才在萧挞里的媚眼如丝中离开,这件事对契丹人和大宋乃是一件双赢的事情,牺牲掉的也只是契丹人原本的文化和强烈的部族感。78中文首发 . .
只要入了华夏,原本的部族归属感必会逐渐淡薄,汉家百姓的生活就如同一个强大的齿轮,不断的转动,不断的循环和前进。
契丹人在齿轮之外,他们不卡口,就会看着汉家百姓劳动,致富,赚取更多的钱财,过着好日子,享受美食和琳琅满目的商品。
相比之下,契丹人当然是更希望融入到这个环境之中,人都是有嫉妒心的,看着汉家百姓过着好日子,自己却难以融入其中,契丹人本身也是着急的。
赵祯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改变契丹人的同时也改变汉家百姓,如此才能让契丹人融入大宋。
朝廷的文书自然非常重要,赵祯不便过多的干预政事,但却可以下旨,皇帝的旨意在大宋依旧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而且旨意是直接发放到了三司的,三司的官员会根据赵祯的要求执行这份旨意,三司是大宋经济的主要监管衙门,他们的一举一动代表了朝廷,也牵连到每年的税收,所以大宋的商号对三司的敬畏是与生俱来的。
三司执行赵祯的旨意非但不是越俎代庖,相反还是极为贴切的,赵祯想要刺激大宋的商号吸纳契丹人,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对商号进行减税政策。
税收是最好的经济手段,也是调整大宋经济活动的主要办法。
赵祯的旨意一出,便在报纸上被大肆刊登,一时间神都城再次出现“洛阳纸贵”的现象,汉家百姓对这种事情比对朝廷调整税费还要上心。
这就是赵祯期望的效果,引起轰动才是好事,让所有人都搀和到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难道不是促进问题解决的办法吗?
这个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存在于解决的方式而已,办法总比困难多,汉家百姓对契丹人的排斥相比当年对辽朝用兵,夺取燕云十六州来说根本就不算事。
让事情发酵,沸腾才是好事这证明他们理解赵祯的意思,知道赵祯是打算给予契丹人和汉人同等的待遇甚至还有贴补,也认同皇帝的权威性以及大宋的律法。
相反若是大宋上下完全不在意,那就说明汉家百姓根本就不在意契丹人,也不在意赵祯这份旨意的可行性。
朝堂上的相公们大多明白赵祯想要作何处理,但这并不代表没人反对,六部之中便有相公反对此事,晏殊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常年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并且深谙华夏历史的晏殊极力反对把契丹人变成和汉家百姓别无二致的宋人。
在他看来蛮夷便是蛮夷,契丹人就是确确实实的北狄,他们不能进入华夏体系之中,因为他们祖先的发源不在华夏九州之列。
这样的思想是过于狭隘,但却代表了大多数儒家出身的人,他们的根本想法就是这样,即便是倡导在文化上进行改革的欧阳修也是有意无意的在支持晏殊。
作为礼部尚书又是参知政事的欧阳修是在促进文化改革,希望达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盛世,但他倡导的是华夏先贤遗留下的百家争鸣,而不是让外族融入到华夏之中。
是的,在这个时代,华夏只有一个代表,汉家,除了汉家以外,其他的种族皆是蛮夷,他们入了华夏也非汉家,他们把汉家的纯粹和华夏的纯粹联系在了一起。
只有汉家百姓的华夏才是华夏,无论是北狄,南蛮,东夷还是西戎他们都不属于华夏,也都不能进入华夏这个体系之中。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这句话就一下子把华夏和四方蛮夷分割开,但时代是在进步的,华夏文明也是在发展的,发展必定会出现侵略和征服。ァ78中文ヤ~8~1~ωωω.7~8z~w.còм <首发、域名、请记住
不要小看华夏民族的发展,其实就是一部侵略和征服的历史,充满了战争和屠戮,充满了无情和野蛮。
要不是华夏先贤的刀兵开脱,哪有现在庞大的疆域?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文明壮大的基础,就是因为有了先贤的侵略和屠戮,才会让现在的汉家百姓觉得燕云十六州本就是汉家王朝的。
事实上汉家早已不在纯粹,在这些侵略与征服中汉家的血脉已经融入了许多外族,这是不争的事实。
自秦以降,华夏历代王朝的版图就变得空前庞大,赵祯在崇文院的史书中看到了许多惊人的事实和记载。
即便是国家稳定的时候,汉族和外族的通婚也没有停止,更何况西晋末年衣冠南渡,五胡乱中华之后还有多少血脉纯正的汉家?
华夏的土地上进行过数次大分裂,五代十国同样也是对汉家王朝的一大打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现在的宋人中有多少是南蛮?这也是为何朝堂上下排斥南人的原因,但在赵祯眼中根本就不存在南人,北人之类的区别。
在他的思想中只要是在华夏土地上的人就是华夏百姓,为何会有这种想法?
因为后世经历了,民族大融合,民族大团结,已经渗透进了赵祯的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