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派大军征讨,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平定荆州四郡。荆州之地才慢慢趋于平静。
孙策退兵后,其军撤回丹阳秣陵,与合肥隔江相望。如今他据会稽、吴、丹阳、庐江、豫章五郡及江夏长江南岸之地,实力也不弱。
至于凉州,马腾兵败后,西凉各诸侯就暂散伙了。马腾拿出不少财富,来安抚各路诸侯。长安经过数年战乱,已是民生凋敝。
驻军金城的韩遂与马腾似乎关系不善。马腾带领着各诸侯东进,却把韩遂排除在外,难怪韩遂会不满。不过,马腾势大,韩遂也不敢怎么样。
天下局势如此,倒也是暂时的宁静。迁都后,洛阳也日趋平稳,刘鑫也在开始着手准备南下事宜。
不过,在南下之前,他还必须要扫除一个障碍,便是消灭盘踞西北的鲜卑和匈奴。
……
北方并州五原郡九原城,赵云率龙啸军驻军这里筑城已有两年时间。历经千难万苦,九原城终于恢复了昔日的风采,成为一座边境要塞。
如今九原城已有百姓两万人,兵力两万五,都是轻骑。只要不发生战事,百姓基本上能养活自己,军队的粮草仍收并州太原供应。几年的稳定发展,并州的民生得到一些恢复,也能供应起这两万多大军的粮草。
建安五年(200年)大年刚过十余天,龙啸军统帅正在高台之上,做一番演讲。
“将士们,我大军驻扎此地,已有两载,重筑了九原城,你们知道,丞相为什么要我们龙啸军驻扎于此吗?不错,这是为了保护我们大汉之地的百姓,恐固并州,消灭边境隐患。”
“大汉北边边境,汉胡杂居,我们汉人以耕地养活自己,胡人虽养马养羊,其本性却是懒惰至极,于是他们频频南下掳掠我大汉边民。数百年来皆是如此。”
“正因为如此,大汉边境,民不聊生,先汉卫霍两位将军曾北逐匈奴,使边民一度安定,然而匈奴衰落,鲜卑、乌丸崛起,他们仍是掳掠大汉边境,边民仍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八年前,丞相带领着各军,包括我们龙啸军在内,两战击溃乌丸,四年前,丞相又出兵北征鲜卑,大破东部鲜卑三大部落,我们龙啸军更是奋勇作战,取得辉煌战绩。”
“在土垠城的英雄纪念馆里,有我们龙啸军南征北战的事迹,大汉所有百姓都会记录我们的光辉战绩,也会记住我们龙啸军的每一个将士。”
赵云的讲话也算是慷慨激昂了,他虽文采有限,但征战沙场数年,自然有一套方法来激励将士。
“今日,我将带着你们出征,北上征讨鲜卑,去铸造成就,延续我们龙啸军的辉煌。此战必胜!必胜!”
赵云尽量开嗓高喊,后面的士兵压根就听不到,前面士兵听到了,心中一阵热血沸腾,也跟着大叫:“此战必胜!必胜!”
后面的成千上万的士兵也跟着喊起来,声音洪亮,地动山摇。
“大军!出发!”赵云一声令下,战鼓擂起,旗帜飘扬,大军开始出发。
在赵云率军出发后的大概十天左右,定北城里,田豫也率龙骧军出发。此次作战,龙啸、龙骧两军联合作战,共出动五万骑兵,也是声势浩大。
刘鑫没有亲来指挥,便下令由赵云为最高统帅。两军分别进军,有分歧时由赵云决断。
龙啸军出兵北上,缓行军六天之后,便到达羌谷水流域。
羌谷水上游在凉州,鲜卑人位于下游,此水也被称弱水,是鲜卑人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如今,西部鲜卑主要有两大首领,分别是蒲头和扶罗韩。
五六年前,扶罗韩的领地在东面,曾南下到幽州上谷、代郡掳掠。此后,他的领地西移,并因此躲过了刘鑫上次北攻鲜卑之役。
至于蒲头,他的地盘一直在羌谷水附近,与占据河套的匈奴人也常有冲突。
龙啸军的目标是蒲头,兵力约三万骑兵,也算是旗鼓相当了。来到羌谷水流域中段,赵云打算先保障粮道,建了个简易的粮仓。
显然,他延续了以前刘鑫北攻鲜卑的打法。粮仓的用途是同时为龙啸军和龙骧军储存粮食,以便持久作战。
这简易粮仓建了七八天时间,基本的结构已经建好。赵云正在督建,突然斥候来报,敌军骑兵杀到,仅有十余里之地。
看来,鲜卑军已然知道龙啸军来到羌谷水,看到龙啸军在建粮仓,明白这是做打持久战的准备。于是,鲜卑人想趁粮仓未建好之前,先突然袭击。
赵云也明白这一点,早在出兵之前他就想到了。此战是龙啸军在羌谷水的立足之战。得知敌军前来,他立即下令,让士兵做好准备,迎击敌军。
率军而来的正是蒲头,他一听到汉军到来,就明白汉军不怀好意,迅速率军而来。到了汉军所在的位置附近,他停下军队,让士兵休息。
一段时间后,蒲头看到士兵休息充足,便下令大军行军,来到龙啸军所驻之处。
此时,赵云亲率一万大军列阵于战场之上。他并没有投入所有兵力,因为这是鲜卑人的地盘,他必须留下足够的兵力,防止敌军从其他方面攻击过来。
蒲头的兵力所率的兵力约一万五千人,略占优势。当然,战场上的双方,并不能准确地判断敌军的兵力。
赵云没有进攻,在他的计划里,在粮仓建好之前,龙啸军应以防守为主。
蒲头也知汉军已经做好了准备,不敢贸然攻击,他一向都知道,敌军的弓弩很厉害。
两三年前,他曾通过河西之地,暗中与曹操搭上关系,以战马来换一些军中器械。即他为曹操提供一定数量的战马,曹操为他提供马蹄铁、马鞍和马蹬等东西。所以,他的战马也配备这几样东西。
可是,曹操唯独不愿意把弓弩也给蒲头。个中缘由,只有曹操才知道。如今曹操死了,就没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