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夜复一夜。
金国茂和于归轮班侵扰郭州城,搞得郭州城上上下下,日日夜夜都不得安宁。
许多百姓趁着夜深人静,想要偷偷打开城门溜出去逃命,但无一例外都被士兵发现并且抓住了。
这些事情被一五一十传到尼雅赤松面前,尼雅赤松一律以扰乱军心罪惩处,军杖三十足以打死大多人。
他最初的想法是以此刑罚杀一儆百,可尼雅赤松忽略了当前的局势。他奔着打死的目的去惩处百姓,会越发激起民怒。
果不其然。
在某一天晚上,愤怒的百姓家属联合有异心的士兵,直接一把火烧了尼雅赤松的营地。
好巧不巧,那一把火烧的是粮草。
行军最重要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就是粮食!
尼雅赤松勃然大怒,派军队抓人。可是不论他们怎么搜捕,对方就像消失了一样了无音讯。
为此,众将领齐聚一堂商议对策。
将领们左顾右盼,噤若寒蝉。
遭遇大晋的屡屡打击,如今的吐蕃军队人人自危,根本毫无士气可言。现在又加上粮草被烧,他们压根就没有胜算和大晋对抗。
“依末将之见,不如我们趁着大战未起,赶紧跟大晋皇帝和谈吧。”
“你想和谈,可赞普却发话了,要求我等誓死守住郭州城,和你姥姥个腿!”
“不错,此次两国交战完全就是我吐蕃之错,恐怕便是赞普愿意和谈,大晋皇帝也未必会接受。”
“且不说我们的明珠公主乃大晋皇帝的宠妃,便是最近为皇帝生下龙子。功不可没,想来皇帝念在他们母子的情谊上,或许会接受和谈。”
“那又怎么样?”
“公主怎么说都是我们吐蕃人,她肯定不会坐视吐蕃灭亡,只要公主还活着,我们便有和谈的可能。”
“且不说能不能和谈成功,光是派谁和谈你们想好了吗?”
此话一出,所有将领下意识看向沉默不语的尼雅赤松。
而尼雅赤松方才一直静静听着,将领们你一句我一句辩驳着,脸色那是越来越差。
两国之间的战争是尼雅赤松挑起来的,现在让去和谈的将领又都看向自己。
那眼神,仿佛非他不可。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
确实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和谈!
“大将军,如果你没意见的话…”有将领大胆提议着,忽然看见尼雅赤松要杀人的眼神,到嘴边的话不管怎么样都说不出来了。
“兹事体大,此事需与赞普商议。”
尼雅赤松闻言,默默摇了摇头。
跟尼雅新日商议和谈,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昔日他在大晋受到的耻辱,到今时今日都还历历在目,他恨不得饮汝之血,啖汝之肉。
怎么可能同意与李澈和谈?
尼雅赤松脸色铁青,斩钉截铁地说:“赞普是不会同意和谈的!”
“那怎么办?”
思索再三,尼雅赤松叹息一声。
“明日本将亲自前往敌方军营,如果靖远皇帝同意和谈,那自然皆大欢喜,如果他不愿意,那我等就做好殊死一搏的准备!”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末将领命!”
…
【萧关】
夜深人静,繁星点点。
靖远皇帝李澈辗转难眠,时时刻刻关注着前方战事。按照他的计划,吐蕃方面不堪重负,内忧外患,应该有新的消息送来才对。
等了又等,非是没有半点消息。
正当李澈放下心思,准备歇下的时候,只见锦衣卫脚步匆忙,火急火燎送来新的消息。
明日,尼雅赤松将以和谈使者的身份,请求进入萧关与靖远皇帝商议和谈。
“你要打的时候朕奉陪到底,如今朕还没觉得过瘾,倒是你却不敢再动手了。”李澈轻笑一声,讽刺极了。
“那皇上,这和谈……”
“让他来,不过有来无回罢了。”
一夜时间,晃眼就过去了。
尼雅赤松带了几名亲卫,以和谈之名离开郭州城,由于归的人马带着前往铆川城,然后再抵达萧关。
李澈收到消息,不紧不慢前往议事厅。那时,尼雅赤松和几名亲卫早就等的不耐烦了。
见李澈到来,他们才忍下这口气。
同李澈一起来的,还有他们吐蕃公主尼雅玛露。夫妻两人直奔首席的位置而去,全程对行礼的几位使者视若无睹。
赤裸裸的羞辱!
尼雅赤松气得后槽牙都快咬碎了。
“吐蕃尼雅赤松拜见天可汗!”
李澈打量了一眼,默默看向尼雅玛露,说笑道:“爱妃,这就是尼雅赤松,你的王叔吗?”
“昔日是的,但现在……哼…”尼雅玛露一脸鄙夷。
尼雅赤松脸色十分难看,说道:“究根结底,本将军仍是娘娘的王叔,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弑父杀君的王叔吗?”尼雅玛露不禁嗤之以鼻,冷嘲热讽。
如果只有尼雅新日一个人造反的话,吐蕃王室不至于死绝,背后最大的助力者就是尼雅赤松。
说他弑父杀君,一点也不为过。
“本将军今日前来是为和谈,如果天可汗和娘娘一定要折辱本将军的话,那么本将军无话可说。”
李澈嗤笑道:“朕可没有看见什么和谈使者,有的不过就是手下败将罢了。”
“你这是什么意思?”
“当你进入萧关的时候,朕的大军已经攻入郭州城。”
尼雅赤松脸色骤变,咬牙切齿的说:“你敢趁着本将军不在就搞偷袭?”
“那又如何?”
“李澈,你真是卑鄙!”尼雅赤松火冒三丈,愤愤不平地说:“幸好本将军留了重兵,你大晋此刻怕是要损兵折将了。”
尼雅玛露不以为然,笑道:“尼雅新日杀父弑君,暴虐无常,此事已人尽皆知,可以说,根本就不是大晋大破城池,而是百姓亲手打开的。”
“你说什么?”尼雅赤松满脸的不可置信。
这时,锦衣卫匆匆来报。
“启禀皇上,端贵嫔娘娘。我军在吐蕃百姓的热烈欢迎之下,已顺利进入郭州城,吐蕃将领大多已经投降,部分负隅顽抗者已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