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原本李义心中对于所谓皇城的概念,就是和前世在故宫中所见的一样,建在城内的一座四四方方的小城池。不过在去了雒阳之后,他才发现其实皇城并非只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城池……
就拿雒阳来说,皇城占地面积足有雒阳城的三分之一,有北宫、南宫、永安宫三座巨大的宫城,其中北宫与南宫有道相连。昔日袁绍讨伐十常侍时,张让他们就是带着刘辩等人,从南宫一路通过天桥阁道逃入北宫,最后出谷门沿着黄河逃到小平津。
也正是那个时候,李义才知道这些皇帝过得其实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奢华,因为在他看来,雒阳的三座宫城,除了永安宫之外,其他的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只是在抵达长安,看到这座昔日汉高祖刘邦所建立的都城后,李义对于奢华的概念又再次上了一个台阶。因为这座城池里,竟然还有五座宫城,占地面积更是超过了长安城的一半。甚至在城外还建有一座建章宫,不过在西汉末年的时候,这座宫殿就已经毁于战火之中了。
当然,除了尽显皇家威仪之外,这些宫城还有一个最大的作用,那就是保护皇室的安全。
未央宫位于长安的西南部,长乐宫则位于长安的东南部,两座宫殿隔着长安主街道,中间还建有武库。同时,在未央宫的北方,有桂宫、北宫两座宫城,长乐宫的北方则有明光宫。这些宫城互为犄角之势,形成了一座布局在城内的宫城群。
可以说,如果按照这个布局,以及皇家宫城应有的防备水准,再加上太平军那十万精锐以及充足的军需储备,李义想要攻下这片宫城群,哪怕是不计伤亡的强攻,恐怕也得打上一年半载。
可惜的是,这片宫城群并没有昔日设计建造时的那种防备水准,因为昔日王莽之『乱』,更始军在攻入长安后,将这片宫城毁坏了许多。虽然东汉年间历代皇帝在巡幸长安时,都会对这些宫城进行恢复,但却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好吧,其实也很正常,毕竟长安作为陪都,占地比雒阳大就已经有些说不过去了,如果再把这些宫城修复得还比雒阳的更加恢宏,那雒阳这座真正的大汉皇都该怎么办?
随后,董卓被杀而引发的暴『乱』,再次让这片宫城群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而在马腾与张宁当政后,因为资金、劳力等问题,却也没有太多去理会。虽然在准备死守长安时,张宁对这片宫城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但又能够恢复多少呢?这种情况下,让李义攻打这片宫城群的难度,一下子就减少了非常多。
明光宫、北宫、桂宫,三座宫城的上空,数百余辆投石车疯狂的抛『射』着飞石。在不需要担心百姓的安全后,李义直接玩起了覆盖式打击。无数太平军的士兵们在哀嚎中死去,许多人甚至在临死前,都没有看到敌人的模样。
“主公,如此办法,虽然能够减少我军的伤亡,但这三座宫殿恐怕也会被毁掉大半。到时候,恐怕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和劳力去修复啊。”徐庶看着天上那无数飞石,语带担忧的说道。
“修复?为什么要修复,等拿下长安之后,这些宫殿直接拆了就是了。”李义闻言怪笑道。
“直接拆了?!”闻言,徐庶等人顿时震惊的看着李义,似乎在怀疑自己有没有听错。
“不错,直接拆了!”李义点了点头重复道,随后看着众人感叹道,“你们说,这些宫殿有什么用?虽然确实有抵御敌人的作用,但更多的,不过只是为了所谓的皇家威仪罢了。”
“占地甚广,绝大部分的地方都没有什么用。既然如此,不如直接拆了。不管是改成民居还是其他,都比这么一座破宫殿来的更实在。”李义看着众人大笑道。
是的,李义就是这么想的,虽然生活在这个时代三十多年了,让李义早就已经融入了这个时代,但在他的身上,依然还留着一些现代人的特质。比如说唯才是用,实用主义等等。至于这么做千年之后的那些考古学家会不会为此大骂他破坏文物?嗯……好吧,李义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么无聊的事情。
在这等覆盖式的飞石打击下,三座宫城内的守军士气飞速下滑着,不论守将如何鼓舞,却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如此足足砸了小半个月,明光宫等三座宫城被李军轻松攻陷,不但俘虏了万余名士兵和敌军大将成公英,还斩杀了张宁的弟子赵昂与尹奉。
“拉出去,砍了。”看到被押到面前的成公英,李义连问都懒得问,直接挥了挥手命令道。
“赵公!小人愿降!小人愿降啊!”成公英不断挣扎求饶着,可惜李义根本就懒得理他。
“想不到君安麾下还有这等贪生怕死之人……”李义撇了撇嘴不屑的嘀咕了一句,随后就准备与众人商议攻打未央宫之事。
只是就在片刻之后,一名士兵匆匆走了进来,“赵公,敌军已经撤出了未央宫,同时放弃了武库,似乎是打算死守长乐宫!”
“是吗?既然如此,传令下去,包围长乐宫!另外,无双营和朱雀营随我进驻未央宫。”李义闻言平静的下令道,似乎对此并没有什么意外,或许是因为这件事情早就在李义的预料之内吧。
作为西汉时期皇帝的寝宫,未央宫是这片宫殿群中,在这些年来被破坏得最为严重的。尤其是在昔日王莽时期,更始军在攻入长安城后,直接一把火将未央宫给烧了。虽然光武帝刘秀等历代皇帝不断对其进行修复,但结果……上面已经提过了。
而长乐宫作为太后的寝宫,在这些年的动『乱』中反到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这种情况下,李义可不相信张宁在丢了北部三座宫城后,还会死守那座破败的未央宫。
“诺!”众人闻言恭声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