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娴满怀期待,晚间章彦成回来时,却没提此事,她也就忍着没问。
直至入睡前,她依旧没提,章彦成不免好奇,“你就没什么要跟我说的?”
这突如其来的一问,瑾娴一时间没能领悟他的意思,“说什么?”
“说你的心愿。”
她目前的心愿就那一桩,“我的心愿你是知道的,等你忙完你会安排的吧?我总催你,你会烦的。”
“怎么可能?”章彦成温柔一笑,“我烦谁都不会烦你,你说什么我都爱听。”
“是吗?”瑾娴故意与他唱反调,“我说你是大坏蛋,你也爱听?”
“打是亲骂是爱,这叫打情骂俏,我爱听。”说笑了几句,章彦成这才说起正事,“我知道你一直都在期待景儿的归来,让你等了这么久,我很抱歉,此事已了,明日我就去跟母后说,把景儿接回来。”
那次她去看望景儿时,太后亲口说过,往后安定下来,就让她把孩子接回去,太后金口已开,料想她应该不会反悔的吧?
迟疑片刻,瑾娴认为这些扫兴的话还是不说的好,以免乌鸦嘴,再给说中就麻烦了。他们才是母子,料想章彦成有法子应付他母亲。
如此想着,瑾娴也就没多言,欣然一笑,“好,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登基之后,章彦成一直都在忙国事,实则他最想办的一件事就是帮瑾娴实现心愿,让她们母子团圆。
当初景儿被先帝从荣王府接走时,他就许诺过,将来定会让景儿回到她身边。不巧的是,入宫之后又出了岔子,害得瑾娴对他很失望,这一次的许诺,说什么都不能再食言了,他若再出尔反尔,瑾娴可能真的不会再理他了。
次日下了朝,天高云淡,章彦成并未先批奏折,而是先去寿康宫给太后请安。
太后只道太皇太后又病倒了,让他得空去探望。
章彦成懒得过去,“一见到皇祖母,她肯定又要埋怨儿臣,认为是儿臣害死了于连海,儿臣实在不想听她唠叨。”
“此处无外人,你跟我说句实话,到底是不是你动的手?”太后也觉得是儿子的主意,但她不确定,便想问一问。
太后对周嬷嬷十分信任,章彦成却不信任,万一她外传,很可能会惹出诸多祸端,他可不想冒这样的险,否认得十分干脆,
“当然不是儿臣的主意,想来是于连海也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愧对先帝,多活一日,便会多承受一日的煎熬,所以他才会等不及审判,直接自裁。儿臣正是怕皇祖母误会,才不想去永寿宫,不到她跟前碍眼。”
“可她老人家凤体违和,你若不去,会被旁人说你不孝,避得了一日,不能一直回避啊!你们是祖孙,终归是要再见的,你若不解释清楚,太皇太后对你的误会怕是会更深。”
母亲虽然啰嗦了点儿,但她的话也有道理,一旦他不去,旁人便会说三道四,烦不胜烦。
“成吧!得空我再去,先不说这些扫兴之事,今日儿臣想与您商量一件事。于连海的事已然解决,宫里暂时太平了,是以儿臣想把景儿接回撷芳殿去。”
他真是一日都不愿多等,这才了结,他就要接人了,“是瑾娴让你来说的吧?”
为避免婆媳之间的矛盾,章彦成随口扯了个谎,“瑾娴没吭声,她说母后您对景儿很好,景儿住在您这儿她很放心,是儿臣这么打算的,儿臣早就许诺过她,不想再食言。”
太后突然想起一事,“前几日皇后来此,顺道看望景儿,还说景儿很可爱,她暂时没儿子,想将景儿带过去抚养呢!”
章彦成闻言,笑容顿僵,“静妃的女儿晓晓便是由皇后抚养,她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居然还想再要一个?不如做梦去吧!梦里什么都有!”
太后不悦轻嗤,“你说的这是什么话?她可是你的皇后,是你的结发妻子,你若早早的给她一个孩子,她至于抚养别人的孩子吗?”
“她自个儿怀不上,还能怪儿臣?”
他这话听着都气人,太后都替皇后感到委屈,“那还不是因为你压根儿不去见她,她能怀得上才怪,哀家本不想说你,可你实在是过分了些。在荣王府的时候你就独宠徐瑾娴,进了宫还是每晚只去撷芳殿,其他妃嫔的宫殿你连踏足都懒得,你这般偏宠妃子,皇后的脸面如何挂得住?”
“那瑾娴入府之前呢?那时儿臣与王妃成亲已有一年,也曾与她圆房,也没见她有身孕。”
章彦成一句反问,太后无话可说,默了半晌才想出一个反驳的理由,“你一个月去那一两次,哪能那么巧就怀上?”
太后居然连他的私事都知晓得一清二楚,章彦成轻哼道:“她倒是什么话都跟您说。”
“哀家是她的婆婆,她心里委屈,你又不哄她,当然会跟哀家说。”太后趁机开始说教,
“从前你在荣王府时就偏心徐瑾娴,那时哀家离得远,管不着,如今你既做了皇帝,大伙儿都住在宫里,哀家就不得不管了,皇室以子嗣为重,嫡子尤为重要,你可不能再像从前那般,专宠徐瑾娴,皇后那边你也得去,务必尽快有个儿子,这江山的根基才算稳固。”
章彦成最不喜欢听的便是这些,“不是已经有景儿了吗?母后您已有了孙儿,何必着急?”
“景儿虽好,可他终究是庶出,你身为皇帝,当需有个嫡子才是。”
看来瑾娴说得对,这皇宫还没有荣王府自在呢!一入宫,母后就管得宽了,他越是犟嘴,太后越是啰嗦,章彦成干脆不再反驳,敷衍道:
“儿臣知道了,此事容后再说,先将景儿接回去。”
太后早前答应过,今日不好反悔,但她还是趁机提醒,“哀家如你所愿,让你将景儿接走,你答应哀家的事也得做到,可别敷衍了事。嫡子关乎国计,马虎不得,你可别前脚答应,后脚就抛诸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