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的会死放榜结束,有人欢喜,有人愁。
若是有细心的人,便能发现,今年高中的寒门子弟,取中的比例有所提高。
这个不是考官放水,而是李想提供免费食宿,统一马车接送的效果。
没了生活上的琐事烦恼,寒门子弟们便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会考之中。
往年痛苦不堪的九天会试,在李想的骚操作下,竟然变得没那么难以接受。
这无形中,便拉近了与那些富贵考生的距离。
尤其是前十的试卷,永嘉皇帝破天荒的取中了一位寒门考生,成为会元。
这种情况是极少出现的,往年的会试会元,都是世家大族包圆了的,他们本就是精英式的培养教育,加上本就聪明,自然比那些寒门子弟要有优势。
寒门会元啊,你敢信?
这个世界聪明人不少,这不同寻常的地方,顿时被那些聪明人发现。
随后,不到一天的时间,全城百姓便纷纷感慨这家伙的好运。
朝中官员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的想法自然和百姓们不同,而是纷纷猜测了起来。
今年的恩科,陛下取中了一名寒门考生,成为会元,这是什么意思?
这里面是否有其他的猫腻?
“陛下有意为之,还是那会元,真有此才学,力压一众大族世家子弟?”
于是乎,一众官员纷纷打听起来,最好的打听对象,自然是几位主考官。
杨慎对此也没想到,不过他问心无愧,前十的考卷,是经过讨论得出的。
在这之前,他们也不知道考生的情况,至于陛下是怎么想的,他也不知道。
对于这个回答,官员们自然是不满。
这怎么可能呢?
随后,三位主考为了堵住那些人的嘴,干脆将那会元的考卷,张贴到贡院墙外。
随着杨主考的结论,和那考卷贴出,那些官员也纷纷停止了猜测。
那考卷答题,还是有一定水准的,这说明考官们没有徇私。
况且,杨尚书在吏部多年,刚正不阿,为人清廉,许多官员也相信他,在会试抡才大典上,不可能出现差错。
唯一的解释便是,那学子确实有真才实学,加上运气好,被陛下看中。
然而,这一现象,却对那些寒门出身的考生,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尽管寒门考生取中的比例,依旧低的可怜,不到一成的比例,但是对于天下的学子来说,也是一种莫名的鼓舞。
......
会试张榜结束,李想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只要等着殿试之后,有了科举的经历,李想便调任国子监,开始筹建官学之事。
趁着这几天,李想便想着,多潇洒几日,不然,之后就有的忙了。
然而,李想要偷懒,有人却不肯。
会试结束当日,贡院里李想的骚操作就传了出来。
有心人,一查之下,李想在考场坑人钱的事情,就暴露出来。
不少,看他不爽的官员,顿时大喜,纷纷走访串联,义愤填膺的将李想从头到脚骂了个遍,各个衙门都有联名奏折举报。
诡异的是,这种事情,只在中下层官员中产生,上面的大佬却是沉默不语,但是也没有阻止,而是放任发展。
官员们对李想的弹劾,大佬们原本他以为,陛下会对这些奏折,留中不发。
但是却没想到,陛下竟然回复内阁,“按律处置”。
一时间,大佬们也想不通陛下的想法。
在考场中,行商贾之事,说大也大,一顶破坏抡才大典的帽子扣下来,李想不是也得脱层皮。
说小也小,只要陛下压下来,李想也能屁事没有。
既然永嘉皇帝给了回复,内阁便按流程将此事,发至御史台处置。
于是乎,李想只在家里休息了一晚,第二日,便被召到御史台,接受质询了。
在大乾官员若是,在德行上有亏,便会被御史台接受质询,若是坐实罪名,御史台便会将之发回吏部,轻则降职,重则罢官。
当李想走进御史台的时候,一众御史台官员,便已经在等着他了。
要说这御史台,与李想还挺有渊源。
当初李想第一次授官,便是御史台御史,后面才成为内阁行走,户部郎中。
虽说,李想与御史台渊源颇深,但是御史台的人,却是看李想最不爽。
倒不是因为什么私人恩怨,而是李想行事乖张,比较出格,不按常理出牌。
作为掌管官纪的衙门,御史台的官员自然不喜欢他。
这是有这么好的机会,自然是要好好的整治他一番。
御史大夫端坐在公堂上,他和下面那些官员的想法不一样。
作为三品大员,自然知道永嘉皇帝对李想的重视。
对于陛下的批复,他也有些不理解,于是便打算,静观其变。
公堂之上,除了御史大夫,还有御史台一众御史旁听,公堂外更是又许多其他衙门的人,在看热闹,只不过,那些官员的眼神充满着不善。
御史大夫一拍惊堂木,“堂下何人?”
“下官参见大人!”
李想闻言,便恭恭敬敬的行礼。
御史大夫见状,点了点头,“有人弹劾你,在会试期间,在考场之上,行商贾之事,扰乱科举,对此你作何解释?”
李想闻言,抬起头来,微微一笑,“大人,那些考生,有感寒门考生,生活不易,主动捐赠,下官此举,乃是为了感谢那些考生。”
此言一出,一众旁听的御史们,顿时纷纷嗤之以鼻,他们都打听清楚了,李想就是忽悠人家,买醒酒汤,营养套餐,那副见钱眼开的模样,简直是丢了大乾官员的脸面。
面对嘲笑,李想倒是无所谓,即便他们找那些当事人,他们也不可能承认是被忽悠了,而是一口咬定,那就是捐赠。
对此,御史大夫心里也跟明鉴似的,他们只能从一些小吏那里打听事情的经过,至于考官那里,他还没那个胆子去询问。
就在这时,八位官员联袂而来,走进御史台的衙门。
守门的小吏,不敢阻拦,连忙回来汇报。
御史大夫刚收到消息,公堂外便传来一道低沉的声音。
“本官,带一种或考官,前来接受御史台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