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当今无天子,都将天子上肩挑。
太宗登基之后,京城开封街头巷尾一直流传着一则逸事,说后晋年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一个妇人肩挑两名幼子逃命,有位道长看后大惊,“夫人好福气,你肩上挑的这两个孩子可不简单,那可是两条真龙啊!”从此留下了这句“都将天子上担挑”的传奇佳话。故事里的这位妇人说的就是太宗的母亲杜太后,两个孩子,大的叫赵匡胤,小的叫赵光义,道长则是华山陈抟老祖。
到了雍熙元年(984),太宗已是四十六岁,立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一日,太宗单独召见宰相宋琪,向他征求立储的事情。这是一道送死题,如果回答不好,逆了龙意,或是得罪了未来的天子,后果都很严重。
宋琪沉吟了半晌,道:“臣听坊间一直在传陛下幼年发生过的一件事,太后当年避乱,巧遇陈抟老祖,老祖慧眼,当时就看出太祖和陛下,都是真龙天子,留下‘莫道当今无天子,都将天子上肩挑’的断言。陛下何不差人将道长请进宫,一问便知。”
太宗觉得此话有理,于是派出使臣,备好车驾,到华山,请老祖入宫接受供养。
◆ 从“肉 团”开始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
异人出生必有异象,关于他的出生,明代的《群谈采余》记载,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十月十日,有位姓陈的渔夫撒网捕鱼,拉上来一个紫衣包裹的大肉球,渔夫将它带回家去,打算当河鲜煮了吃。还未下锅,忽然电闪雷鸣,晴空打了个霹雳,渔夫吓得手一哆嗦,肉球坠地,从里面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陈抟,从此跟着渔夫姓陈。
陈抟出生时是个肉 团,故小名“团儿”,后改为“抟”。可能是这孩子的父母见生下来的是个怪胎,心生恐惧,就把他扔到水里了。
佛门有云:“八地以上的菩萨来人间投胎,是穿着衣服来的。”所谓穿着衣服就是说,菩萨清净无染,他生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肉球。当代的佛门高僧虚云长老,出生时就是一个肉球,还有大家都熟知的哪吒三太子。
贵人语迟,陈抟五岁时还不会说话,人称“哑孩儿”。北宋僧人文莹的《玉壶清话》记载,陈抟四五岁时,在涡水岸边游玩嬉戏,有位青衣妇人将他抱于怀内,给他哺乳,从这以后,陈抟开始讲话,日益聪悟过人。长大后,陈抟读经史百家,一见成诵,一点都不会忘记,在诗词创作上,也颇有名望。看来都跟喝了这位青衣妇人的奶有关系。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唐朝末年,陈抟还想着拯救苍生,他去洛阳应考进士,结果名落孙山,从此不再追求仕途,以山水为乐。
◆ 游戏人间
后唐时,陈抟受唐明宗召见。见了天子,陈抟却不拜,满朝文武大惊,明宗却不怪,道:“高士是不用常礼来对待的。”为其赐号“清虚处士”。
陈抟早晚只是在蒲团上打坐,明宗想让他担任要职,陈抟不答应。宰相冯道向明宗建议道:“如今风雪交加,天寒地冻,陛下何不派一使者,带一坛美酒,再送三名美女,为他佐酒暖足。他若喝了酒,收了美女,就不愁他不出山了。”明宗觉得此计甚妙,于是从宫中选出妙龄少女三人,差人将美酒和美女送去。
陈抟欣然收下,开怀畅饮,对送来的美女,也不推辞。明宗大悦,第二天派冯道前去为陈抟加封官爵。
冯道来到礼贤馆,只见三位宫女坐在房中,早已不见陈抟踪影,询问何故?宫女们道:“处士昨夜喝过酒,倒头便睡,五更方醒,说我们一夜辛苦,无物相赠,题诗一首,让我等回复天子,随后出门,飘然而去。”冯道只好领着三名宫女回去复命。
明宗展开题诗,诗中写道:“肌为骨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到来。处士不生巫峡梦,空劳云雨下阳台。”明宗派人四处再去寻访,已经踪迹全无。
不但皇上喜欢陈抟,后唐的士大夫们也是陈抟的追星族,“唐士大夫挹其清风,欲识先生,而如景星庆云之出,争先睹之为快。”
粉丝们对“清虚处士”是如此地崇拜,陈抟不愿与之为友。“由是谢绝人事,野冠草,服行歌”,每日穿行于市肆之间,如入无人之境。或上酒楼,或宿野店,在洛阳和开封之间,度化有缘,游荡嬉戏。
◆ 隐居武当
后唐清泰二年(935),有高人指点陈抟到武当山九室岩隐居。
在这里,陈抟服气辟谷修道,每天只是饮酒几杯。一天,有五位老叟前来拜见,向他探讨周易八卦大义。陈抟见他们颜面如玉,便求教养生之术。老叟们便把蛰伏法传授与他,这蛰伏法是模仿龟蛇一类动物入冬即蛰伏不食之法,陈抟得了此法,再辟谷时,有时竟能数月不起不饮不食。
他在石壁上刻了两行座右铭:“他年南面去,记得此山名。”表达自己意图修仙得道,登峰造极,南面称王之志。
仁宗朝时,宰相张士逊游历到此,见到陈抟墙上的刻诗,大笑,命人将“南面”改成“南岳”,还在旁边做了批注:苏壁留诗志何大,可怜太华老图南。不过此时,陈抟已仙逝多年。
陈抟在武当山隐居二十多年,一日,五叟对陈抟道:“我们乃日月池中的五条龙,受先生教诲之益,愿送先生一个好地方。”令陈抟闭上眼睛,带其飞升,陈抟只觉得两脚腾空,耳边呼呼风响,顷刻间到了一个地方。睁眼一看,不见了五叟,自己已经落在华山之巅,陈抟随即在此隐居下来。
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天然的洞穴,都是修行的好去处。华阴县令王逵,到华山求见陈抟。见光光的一片石头,竟无半间茅舍。便问道:“先生住在何处?”
陈抟笑道:“华阴高处是吾宫,出即凌空跨晓风。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王逵要为他伐木建庵,陈抟连连摆手,坚决不允。
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鸟巢筑顶,竹笋穿膝,日食一麻一麦,到达了苦行的天花板。
近代虚云长老,也学习佛祖,在鼓山狮子岩,闭关六年。渴了饮山涧水,饿了寻些野菜草根野果,与虎狼为伴,与鸟兽为伍,困了在洞中一眠,或到树上休息。以种种苦行之法来征服肉体,熄灭妄想。
若非圣贤,如何受得了这般清苦。
◆ 道士坠驴
后晋时,陈抟游历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拜麻衣道者为师,钻研《易》学。
后汉时,赵匡胤路经华山,对弈三棋,输给陈抟一座华山,还在石头上立了字据,赖都赖不掉了,从此华山改姓陈。
后周时,受后周世宗柴荣召见,赐号“白云先生”。世宗问他国运长短,陈抟随口吟出四句诗:“好块木头,茂盛无赛。若要长久,添重宝盖。”
世宗姓柴,名荣,木头茂盛,正合姓名,却不知“木”添了盖就是“宋”字。后来赵匡胤代周称帝,建国号“宋”,陈抟早就算到了。
显德七年(960)正月,陈抟骑着白骡,率领着数百名浮浪少年,前呼后拥,欲入开封。中途听闻赵匡胤登基作了天子,抚掌大笑,竟然坠骡,道:“天下于是定矣!”
后人遂以“道士坠驴”作为乱世结束,天下趋于太平的象征,这就是“道士坠驴”典故的由来。
◆ 巧遇毛女
华岳独灵异,草木恒新鲜。山尽五色石,水无一色泉。仙酒不醉人,仙芝皆延年。在这仙山圣水中修行,还真有让陈抟感到惊掉下巴的事情。
那日,他在山中经行,竟然遇到一个明眸皓齿却遍体生毛的女子。毛女说,她叫玉姜,就住在这华山之中,世代猎人,都曾在山中遇到过她。她说自己是秦始皇的宫女,秦亡后,流亡到山中避难,遇到道士谷春,教她吃松叶,从此不知饥寒,身体轻便,行走如飞。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隋唐。
大秦至五代,已有近一千二百年,作为岁数相差一千多年的道友同参,二人相谈甚欢,久久不愿离去。
毛女作诗云:“药苗不满笥,又更上危巅。回首归去路,相将入翠烟。”
陈抟和诗道:“曾折松枝为宝栉,又编栗叶作罗襦。有时问着秦宫事,笑捻仙花望太虚。”
一男一女,一老一少的两位神仙般人物,都会聊些啥呢?人们对陈抟与毛女的这次相遇,做过诸多猜想。比如,范仲淹的祖父范赞时,他留传于世的唯一一首诗《过庭录》,就是八卦这件事的:“曾逢毛女话何事,应说巨灵开此山。浓睡过春花满地,静林中夜月当天。”
自此,陈抟性情大变,他对修仙辟谷,得道修炼有了不一般的领悟。
◆ 睡中真乐
战国时,庄子做了一个梦,睡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快乐得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也忘了自己是由庄周变化而来。忽然梦醒,想起梦中的事情,一时迷惘,竟然弄不清自己到底是庄周还是蝴蝶,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竟然分不清哪一个是真的。庄子由梦悟道,形成了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将睡觉变成修行,这一点,陈抟可谓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西岳出浮云,积翠在太清。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从开封回来,陈抟将华山云台观重新修饰一番,在那里居住下来,闲云野鹤,逍遥自在。
糊涂饮酒糊涂醉,糊涂醒来糊涂睡。他的住处几乎没有升起过炊烟,终日无所事事,惟有鼾睡而已。
陈抟善睡,独领睡中真乐,曾言:“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史称陈抟的睡功为“锁鼻术”,是从邛州天庆观都威仪何昌一那里学来的。有时一觉能睡上三个月,“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一次,道士们几个月没见到他,以为搬到别处去了,有人到柴房搬柴,却见陈抟躲在柴草底下酣睡如泥。
又有一次,有樵夫在山下割草,见山凹中蜷缩着一具尸骸,上面落满了尘埃。樵夫心中怜悯,准备挖个坑把他埋了。拖起来一看,还是个大活人?陈抟伸了伸懒腰,睁开惺忪的双眼,打着哈欠道:“正睡得快活,何人搅醒我来?”他还怪别人打扰到他了!
自此,华山一带,流传起一首民谣,唱到:“昏昏黑黑睡中天,无寒无暑也无年。彭祖寿经八百岁,不比陈抟一觉眠。”陈抟由此也落得不少诨号,比如“睡神”“睡仙”。
世人匆匆忙忙,不过是为了碎银几两。朝臣持漏五更寒,铁甲将军夜度关。人人都说清闲好,谁肯逢闲闲此身?
周世宗柴荣想任命陈抟做“谏议大夫”,陈抟不想出来做官,他写下《对御歌》,表达自己的心迹:“臣爱睡,臣爱睡,不卧库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庆铺地……。”
为了检验陈抟是不是真像传闻中所说的那样能睡,柴荣将他关进一间屋子里,既不给吃的,也不给喝的。一个月过后,柴荣去看,发现陈抟还在呼呼大睡。
用陈抟的话说就是:“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不如向青山顶头,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但一觉睡。管什么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陈抟道:“世人难得不糊涂,独我糊涂有真味。”其实,如果睡觉睡得好,也是一种修行。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佛门认为,修行在日常,不离三餐不离床。《金刚经》告诉我们:修行从“吃饭”开始。
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饭,读书看报看手机,就算填饱了肚子,也不知道吃进去的是什么滋味;该睡的时候不好好睡,看电视玩手机,就算是睡在床上,也是胡思乱想,大脑完全得不到放松,这觉即便睡着也是白睡,这就不是修行。
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一切事情自然坦然,如能真正“回到本处”,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领悟自然风光,见到本来面目,也能当下顿悟成佛。只不过是内行看门道,外行人只会把他当成笑话来传。真正的修行人,无一不是从“吃饭大学”毕业的。
太祖赵匡胤多次差官迎取陈抟道长入宫,陈抟固辞不受,对使臣道:“创业之君,当尊崇体貌,以示天下,我乃山野废人,入见天子,若下辞,则违吾性;若不下辞,则亵其体。是以不敢奉诏。”
在诏书后面,陈抟手书附奏道:“九重天诏,休教丹凤衔来,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使者回去禀告太祖,太祖一笑置之。
陈抟为什么不去开封见圣,或许是害怕赵匡胤反悔,下一道圣旨把华山再给要回去,这样,自己岂不人财两空?还是躲得远远的,不见面最好。其实,陈抟这时候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修行一辈子了,早已得道成仙,哪里还要做这红尘凡间的什么官。
陈抟老祖对道家阴阳八卦、命理风水、养生辟谷、修道符咒,早已登峰造极,他的《无极图》,据传是好友吕洞宾传授的。红尘修行,他要做的,无非是顺其自然,普度众生,逍遥自在,笑傲烟霞。
◆ 赐号希夷
雍熙元年(984年)十月,陈抟来朝觐见,太宗非常高兴,他在集英殿热情款待了道长。
太宗告诫宰相宋琪等人道:“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陈抟老祖独善其身,不为势态利益所扰,是真正的方外之士。经历五代乱世,庆幸现在天下太平,以百岁之身来进觐我,他的看法很值得一听。于是派中使将道长带到中书省,与宰相宋琪等人见面。
宋琪道:“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面对这位得道高人,宋琪赶紧向他询问养生之道,希望道长能传授一点道家吐纳练气,延年益寿的方法。
陈抟道:“抟山野之人,根本不知道什么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假使能够白日飞升,对百姓和国家也没什么益处,当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乃是有道的明君,现在正是君臣上下同心同德,造福百姓的时候,只有国富民强的太平盛世,才能让天下人都过上好日子。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也不过如此!”
宋琪等人听后,深表叹服。他把陈抟的话转告给太宗,太宗对陈抟更加佩服了。
第二天,太宗就让陈抟到几位皇子家,为儿子们相面。看过楚王赵元佐、陈王赵元佑,陈抟道长只是客气地喝了口茶,没有言语,接着又来到韩王赵元休的府门前。陈抟看了看门口站立的将士,转身就让车驾掉头回去了。
太宗问他为何不入韩王府?陈抟道:“韩王府前的下人,个个器宇不凡,那脸上都写着将军、宰相呢,我又何必再去为韩王相面呢?”太宗连连点头,心中也定下了立赵元休为接班人的大计。
陈抟相面有功,太宗下诏赐号“希夷先生”,并赐一套紫衣,挽留他住在朝宫,同时指派官员扩增修葺陈抟居住的云台观。
何谓“希夷”?《道德经》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希夷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神龙见首不见尾。
这位被陈抟看好的韩王,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真宗当皇帝时,希夷先生陈抟早已仙逝多年,真宗特意到云台观,礼拜道长画像,感谢他当年对自己的帮助之恩。
希夷先生在京师逗留数月,多次与太宗和诗唱赋,太宗赠诗云:“曾向前朝出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已肯随征召,总把三峰乞与君。”
雍熙二年春,陈抟告别太宗,再次回到华山。
希夷先生不仅通晓未来,也能预测自己生死。
端拱二年(989)初,陈抟对弟子贾德升道:“你在张超谷为我凿一个石室吧,我想在那里憩息。”七月,石室建成,陈抟在壁上写了数百字,大声读道:“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
到了这一天,希夷先生如期而卒,享年一百一十八岁。经七日肢体还有余温,有五色云蔽塞洞口,弥月不散。后来人们将此地称作希夷峡。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希夷先生,不愧为大宋第一奇人。
峨峨兮若华山,洋洋兮若黄河,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仙翁操》是古琴学习者必学的开指曲,全曲只有一句话,反复吟唱“仙翁仙翁,得道仙翁,得道陈抟仙翁。”太音希声,大象无形。在高山之巅,在大河之源,追慕仙师,心通造化,道骨柔情,风流宛在。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李氏封后
赵光义做了十年的皇帝,中宫还是空的,后宫还缺一个领班的。
太宗的妻妾当中有两位李氏,一位是常山郡王李英之女,楚王赵元佐和韩王赵元休(即宋真宗赵恒)的生母,太宗赵光义的嫔妃。
太祖赵匡胤听说李氏有容德,将她赐与晋王赵光义,开宝初封陇西县君。赵光义即位,晋封李氏为陇西郡夫人。李氏生有五子二女,只有元佐、元休长大成人。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十二日,陇西郡夫人李氏薨,享年三十四岁。真宗即位,追封母亲为贤妃,号为皇太后,追尊为元德皇后。
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任妻子李氏,是大宋开国元勋李处耘二女儿,大将李继隆的妹妹。开宝九年(976),太祖为弟弟赵光义选聘十七岁的李氏为王妃。纳聘时,太祖驾崩。太宗即位两年多,太平兴国三年(978),李氏才得以入宫。生皇子一人(赵元亿),早夭。李氏端庄知礼,宽厚仁慈,入宫数年,没有出现什么差错。
雍熙元年(984)十二月,赵光义心中的继承人已定,后宫之主也不能总是悬空,于是正式册立李妃为皇后。这一年,李皇后二十五岁。
李皇后母仪天下,“性恭谨庄肃,抚育诸子及嫔御甚厚。”
◆ 延范谋反
人心不足,欲壑难填,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想百姓所想,思百姓所思。有些公务员总嫌官小,希望步步高升,最好能登基做皇帝,才最满意。
当皇帝这事,有些人只是嘴上说说,图个心里快活,有些人却想试试,梦想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王延范就是这样的一位。
王延范,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出身官宦世家,形貌奇伟,家财殷实,跟荆南高家有亲。父亲王保义,做过荆南高氏行军司马兼领武泰军留后。王延范在荆南任太子舍人。荆南灭国后,随后主高继冲入朝觐见太祖赵匡胤,被荐为大理寺丞、泰州知州、司门员外郎。
王延范才兼文武,豪侠尚气,好术数,喜欢结交一些占卜相术之类的人,经常仗义疏财,身边聚了不少马屁精式的风水先生,在官场上比较另类。
做梓州通判时,有位姓杜的算命先生以左道惑众,对王延范道:“你想做什么事情,我可以私下里作法助你。”延范很开心。
后来任江南转运使,有个叫刘昴的人在吉州市卜卦,他的话多有灵验,对延范道:“你命里当成一方霸主。”又有叫徐肇的,为延范推算九宫算法,得八少一,徐肇大惊,道:“君侯大贵不可言,当如江南李国主。”
雍熙元年(984),为广南转运使。主簿田辨说自己善于看相,对延范道:“君是坐天王形、频伽眼、仙人鼻、雌龙耳、虎望,有大威德,是猛烈富贵之相,很快能乘四门辇(当皇帝)。”
这时,有头豹子进入府衙,咬伤了数名官吏,众人吓得四处逃窜,没人敢靠前,王延范独自持戟向前,当场将猎豹刺杀,延范因此更加自负。
一天,王延范与广州掌务殿直赵延贵、将作监丞雷说,一起观察天象,赵延贵指着西方一大星道:“这就是所说的‘火星进入南斗,天子下殿走’的天象啊!”雷说拿出《星经》证明,赵延贵说得没错。实际上是太白星行经南斗,赵延贵错误的把太白星当成火星。
与这些神神叨叨的人交往久了,王延范脑子就开始犯浑,他真把自己当成“真命天子”了,开始胡思乱想,想着如何举兵造反。王延范没日没夜地跟掌市舶陆坦二人商议如何起兵,他使用暗语给左拾遗韦务升写信,让他侦察朝廷机密。
王延范对下属行为残暴,多用酷刑,激起不少怨恨。雍熙二年(985),有个叫张霸的小将,被王延范打了板子,张霸知道王延范跟广州知州徐休复关系紧张,就把王延范预备图谋不轨的事情向徐休复做了检举揭发。
造反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徐休复觉得这是天大的事,立即给太宗上了密折,告发王延范图谋不轨,预备犯上作乱,并且说他倚附大臣,无人敢处置他。
王延范跟宋琪的妻子高氏是亲戚,高氏是高继冲之女,她原本是大将马仁瑀的寡妻,太平兴国八年(983),马仁瑀过世,太宗做媒,将高氏许配给宰相宋琪。徐休复说王延范倚附朝中大臣,指的就是宋琪。
恰逢宋琪和柴禹锡入宫奏对,太宗就向他们二人询问王延范的为人秉性。宋琪不知道王延范犯了事,在太宗面前一个劲儿地夸王延范忠诚干练,能力很强,柴禹锡也附和宋琪,盛赞王延范,可以大用。
当皇上的最忌讳臣子们拉帮结派,宋琪这么夸王延范,看来你们之间互相勾结,这是实锤了!如此说来,宋琪你这个宰相算是做到头了。
太宗不想公开宋琪的罪状,就以“素好诙谐,无大臣体”为由,罢了宋琪的宰相,贬为刑部尚书。
接着,太宗派太监阎承翰前去广州,与徐休复一同调查处理此案。最终,王延范连同他那几个拍马屁的术士,一同被斩首示众。
王延范如果脑袋瓜子稍微正常一点,也不可能想着造反,毕竟他是陪同荆南节度使高继冲投降归宋的。荆南这么大的实力,都没能保住自己的地盘,你王延范一个小小的广州交通厅厅长,手上既没权也没兵,如果造反起事,肯定是死路一条,这一点,他不可能不知道。人贵有自知之明,王延范不可能犯糊涂到这个程度。他的那个称王称霸的想法也就是说说,最多过过嘴瘾。如果王延范真有实力,太宗也不可能只派了一名太监就把这事给办了,这未免有些太过儿戏。历代皇帝,最怕有人造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糊涂事就应糊涂办,有了徐休复的告密,太宗这也不算小题大做。
宋琪罢相,延范被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打这之后,这位告密的徐休复,口碑是一落千丈。
在大宋朝,喜欢听别人拍马屁,结果把自己拍死的官员,王延范算是头一个。
◆ 太宗的文治武功
进入雍熙时期,大宋经过二十几年的励精图治,可谓政治稳定,兵精粮足,强将如林,国力殷实。现在考核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主要看是否有车有房;一个国家的强盛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文治和武功。
文治方面,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的《太平总类》,历经六年,终于成书。这是一项浩瀚的文字编纂工程,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五十五部,一千多卷,可谓包罗古今万象,是大宋以前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太宗每天看三卷,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总算是读完了,因此,这部书又名《太平御览》。
大宋“崇文抑武”,奠定大宋这种走向和标签的,不是太祖赵匡胤,而是太宗赵光义。用文人治理天下,培养读书人,这是赵光义预谋已久的基本国策,他即位三个月,就举行开科取士,这一次录取的进士,比太祖十六年录取的总数还多几倍,从此有了“飞龙榜”;
即位六个月,太宗决定“修书”,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即位一年,决定扩建“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打造国家图书馆“崇文院”。
“姓名即上飞龙榜,乡里争迎驷马车。”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文人们的春天来了,开始走向前台,使枪弄棒的武士们没了地位,百姓家的孩子读书的多了,习武的自然就少了。大宋在全国征兵,士兵们的体质和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打仗跟踢足球是一档子事,你要想踢到世界杯,必须从娃娃抓起,否则,只有垫底的份儿。
武功方面,我们要说回西北的战场,李继迁可谓是游击战的行家,他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宋军被李继迁的铁骑天团搞得晕头转向,疲于奔命,太宗心中一直不爽。
雍熙三年(986)春二月,李继迁向辽国称臣,联合辽国共同对付大宋,宋军此时要想灭掉李继迁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为了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宁,宋军必须先解决跟大辽的关系,要不打败他,要不打服他,要不就握手言和,让他把李继迁给吐出来。
辽景宗耶律贤驾崩后,十二岁的耶律隆绪继位,国事由太后萧燕燕做主。大辽国现在母寡子弱,太后摄政,正是最佳的用兵之际。
大宋朝如今的文治武功,文治方面成绩斐然,武功这一块大打折扣。昔日高梁河一战,太宗一度失联,被打得狼狈逃窜,成功赢得了“高粱河车神”的绰号。高粱河之战的耻辱还未洗刷,“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还未收回,宋与辽之间,需要来一场真正的巅峰对决。
春秋无义战,诸侯竟交兵。以战去战,以杀去杀,金戈铁骑,枕戈寝甲。有道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雍熙三年(986)三月,大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伐辽大战就此拉开帷幕。太宗举全国之精锐,集结二十万大军,兵分三路,杀向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