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氏已经迫不及待地说:“方便,方便,小灵她很乖的,我画画的时候她都会安静的看着。”
林暖看向一直没吱声的林秀才,林方氏已经瞪起了眼睛:“怎么,你觉得我的学识不够教这些孩子们的?”
“当然不是,你学识渊博,比我都好,我只是担心小灵。”林秀才看向旁边的孙女,一脸的担心。
“如果林秀才同意,方婶又愿意来学堂教孩子们画画,可以在上课的时候把小灵送到我家,我家里有三个还没满周岁的弟妹,家里人也多,可以陪着小灵玩耍。”
这话一出,小灵已经跑到了林暖面前:“姐姐,我愿意去你家。”
“你这孩子,怎么自己就决定了。”林方氏赶紧把小灵拉回来,反倒是有些迟疑:“是不是不太方便?”
“不会不会,”林暖知道林方氏心动了,这时候一定要解决她的后顾之忧:“小灵这么乖,怎么会不方便,让她陪着我婆母在家玩就行了。”
“忘了说了,我婆婆是我姑姑,人很好的。”林暖这话是真心的,她知道只要解决了小灵的照顾问题,林方氏一定会去学堂教课的。
只是林秀才和林方氏都有些犹豫,林暖干脆告辞,让他们再考虑考虑。
这以退为进的话一出,林方氏立刻就同意了,还说明天去孟家拜访。
林暖立刻就笑了,学堂会多了一个夫子,太好了。
在家里温书的孟承宇听到林暖的打算后,手里拿的书掉到桌子上都不知道,脸上还有一丝的不确定:“你,这就给学堂拐了个夫子?”
“什么叫拐?”林暖故意娇嗔地看了孟承宇一眼:“我这叫请,请了个夫子,现在学堂里不仅有了科举的夫子,还有了画画和刺绣的夫子,太棒了。”
“林秀才的夫人刺绣水平不错?”孟承宇重新把书拿起来,又问了一句。
“嗯,我看到小灵身上的衣服,针脚平整,绣花精美,就猜到她擅长画画和刺绣了。”林暖说到这里都有些得意了。
“暖暖,”孟承宇看着林暖的笑脸突然喊了她一声,等林暖答应后,他才说道:“我决定把学堂的山长一职让给你。”
“啊?怎么想起说这个了?”林暖愣了一下。
“你做的一直都是山长的事情,是时候给你证明了。”孟承宇是突然下定决心的。
林暖只略想了一下就同意了,反正学堂是她在管,有了这个山长的名头做事就更方便了。
第二天,学堂召开了一次全体学生的大会,林暖给大家介绍了林秀才和林方氏,学生们都一起行礼:“林夫子、方夫子。”
林秀才和林方氏都点头回礼。
有一段时间没出现的孟承宇站了出来:“我决定把山长的位置给林暖夫子,以后大家可以叫她林山长了。”
此话一出,所有孩子们脸上都露出了笑脸,齐声喊道:“林山长。”
声音之大,可以震惊远处的山雀,比刚才欢迎林秀才二人的声音都大。
林秀才和林方氏互相看了一眼,她没想到林暖在学堂的呼声这么高,一个女子做山长,居然没有人反对。
今天苏南星、文秀丽、孟玉瑶她们都来了,也跟着喊了一声:“林山长。”
林暖的脸有些烫,她只简单说了几句话,希望两年后有人可以去参加童生考试,明年学堂会去安城开一家绣坊,会选派算数班和刺绣班最好的学生过去。
此话一出,瞬间学生们就沸腾了,然后各自行礼,回去读书或者练习了。
孟承宇这才放心的回去温书,其他夫子也去准备上课。
八月,孟承宇参加了“秋闱”,林暖提前一天就陪着他去了安城。
进贡院前,孟承宇突然问林暖:“暖暖,我要是考不中怎么办?”
林暖上下打量了他一遍:“没想到阿元先生也有不自信的时候?”
孟承宇张嘴要说话,林暖正色道:“考科举就如同走独木桥,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定能考中,只要尽力就好。无论你有没有考中,你都是我们学堂的孟夫子。”
“考完我来接你,认真考就好。”林暖没给孟承宇任何的压力。
参加过无数次考试的林暖知道,考试看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学识,还有一个人的耐性和运气,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考的都会,做的全对。”
这话一出,孟承宇是真的笑了,他松开林暖的手,自信的走进了贡院。
看着贡院的大门关上,林暖让跟来两个孩子在附近逛逛,她先去看了看刚生了孩子的舅母。
钱丁看到林暖的时候满脸笑意:“把姑爷送到贡院了?”
林暖笑着把手里的长命锁和一匹柔软的布料递给钱丁一边说:“贡院那边已经封了门了,这是我送给表弟的满月礼,希望舅舅舅母别嫌弃。”
钱丁笑着接过来:“不嫌弃,这么漂亮又实心的银锁,谁会嫌弃。”
自从林晏去了安城王府,孟承宇要考秋闱以来,钱丁对林暖的态度是越来越好了。
林暖知道钱丁此举有些势利,可他对外甥外甥女也是真的疼爱,并且也没什么过分之举,林晏和林暖每次来城里都会来看看他。
林暖在钱家待了半个时辰,拒绝了钱丁留饭的想法,去街上找回两个孩子,回了大吴村,他们要等考完试再来接孟承宇。
秋闱结束后,很多学子都留在了安城,孟承宇却选择回了大吴村,继续任教。
林秀才满脸的佩服:“考完秋闱以后居然还能回到村子里教书,孟夫子的心性真是一般人比不了的。”
这也就是私下说说,整个学堂早就统一了口径:孟夫子回来后,可以问他身体怎么样,问自己不会的题,就是不能问考的怎么样。
孟承宇其实无所谓,不过既然大家没人问,他也就没说。
转眼,就到了公布成绩的时候,林暖想提前一天陪着孟承宇去等着,可孟承宇说不着急,第二天一早再去,谁知,第二天一早,来了十个学堂里的孩子要跟着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