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摆摆手,“不急,我们等等他也好。”
王成也没办法,“那好,二位在这儿先等会儿,我去衙里找找那老爷子,很快回来。”
王成出了院子,丹阳和道远就在殓房旁边坐着,道远很害怕,就紧紧站在师父旁边,“师父,这殓房是放死人的,为什么没有臭味啊。”
“傻小子,尸臭是腐败的尸体才有,这些人刚死不久,不会发臭,而且殓房这种地方都会选在阴凉干燥的角落,夜里还要焚香煮『药』,让尸体保存的时间尽量延长,无人看守的野尸才会迅速发臭。”
“原来如此。”道远从窗户里望着殓房中忙碌的矮子,那人只比放尸体的桌案高一点点,此时他正忙来忙去。
“这个人胆子真大!”
“这算啥,殓房是要巡夜的呢。”丹阳说。
“啥,大半夜还要进来?”道远感觉头皮发麻。
“半夜不看着,被偷尸体的贼把死尸搬走咋办。这年头配阴婚的可不少呢。”
“祖师爷哟,这行真不是人干的。”道远看着那矮子,心里很是敬佩。
“这行是贱行,不是贫贱之民,一般没有人愿意做,也没多少人敢做,敢做的人,八字要是不硬也做不了。”
那矮子忙完里面的事,提着个水桶走了出来,看见门前坐着的师徒二人,“二位道长,来此有何贵干啊。”
“我们是跟王捕头进来的,”丹阳起身回礼,“我们想在府库查看一下证物,可惜没钥匙,王捕头去找管事的人了。”
“原来如此,何不去冯老爷子屋里等着,坐着这儿多不舒服。”
“初来乍到,不便打扰,”丹阳说。
“只是我要倒这血水,怕熏着二位,要是不弃,进我这后堂宽坐一会儿可好?”道远看了一眼那水桶,里面果然是红红一片。
丹阳却问道,“您这血水一般倒到何处啊。”
“那不是,就那棵树下。”矮子指了指一棵小树,“旁边有个窟窿,就倒到那里。”
“好,那就好。”丹阳点点头,“道远,走,先进去坐坐。”
“里面有茶,二位自便就行。”矮子吩咐道。
二人进了殓房旁边的后堂,小小的屋子堆满了各种杂物,两人进来都感觉有些拥挤,墙上挂着一幅钟馗捉鬼图,瞪着铜铃大眼的钟馗正用剑斩鬼,画的生动可怖。
“师父你看!钟馗!”
丹阳端详着这幅画,这黄黄旧旧的画纸,已经有些破损,但看起来却经过了精工细裱,着巨大的反差让他想起了什么,“画不值钱,但这裱功可不一般。”
“看这玩意儿干嘛,师父坐,我给您倒水。”
道远拿起扣在桌上的碗,一只小虫从里面跑了出来,“哎哟,”他『露』出一丝鄙夷的表情。
丹阳用手指将小虫一弹,“哪来那么多臭讲究,虫子可比你干净多了。倒水。”
二人坐着刚喝了一碗,那矮子就走了进来,“二位,这有热的,添一点儿吧。”矮子手里提着个水壶,壶嘴还在冒着热气。
“有劳。”丹阳赶紧去接矮子的水壶,道远拿碗给他也倒了一碗。
矮子坐在床边,端起碗来喝了口水,三人在这小屋子里攀谈起来。
“请问仵作老爷高姓大名,”丹阳问。
“还高姓,”矮子笑道,“我这贱行,您不用礼貌,叫我老黄就行了。”
“您今年贵庚啊。”丹阳接着问道。
“六十有二。”
“您长我几岁。”
“不敢当不敢当,”矮子笑着摆手。
“黄兄您做这行多久了。”
“嗨,也就十几二十年吧,前朝末年逃荒到此,跟了一个衙门里的老仵作,我早年是屠户,见的惯血光,衙里那时候缺人手,填不上这个空子,我就只好跟了他做仵作。”
“黄兄有福,这一行可是很积阴德的。阳间受累,来世享福啊。”
“那就借道长吉言。”老黄也笑了。
“老黄,你做了这么多年仵作,有没有遇到啥稀罕事儿?”道远『插』嘴问道。
丹阳马上使个眼『色』,道远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不妨事儿,”老黄笑着说,他放下碗,笑眯眯地对道远说,“小道长好像对这种怪力『乱』神的故事很感兴趣啊。”
“额,”道远有些不好意思,“只是好奇而已,我长这么大也没见过仵作。”
“这也不怪你,我们这行的人都是九流之外的贱民,平常人还是不见为好。至于你问的故事嘛,巧了,我这儿还真有个怪事给你讲,二位就当解闷把。”那老黄跳下床,从柜子里拿出了一根长长的白棍子。
“二位,这玩意可见过?”他把那棍子丢在桌子上,道远仔细一看,那东西薄薄的一片,颜『色』是半透明,稍微有些弧度,但是确实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丹阳却睁大了眼睛,“尸爪。”
“哎哟,道长果然见多识广。”老黄满脸褶子地笑着,
“石爪?”道远不懂,他两指拈起那东西瞧着,“也不像石头做的。”
“不是石爪,是尸爪!是尸体上长出来的!”丹阳补充道。
“啊!”道远赶紧丢下手里的爪子。
“这么长的尸爪,黄兄,这东西是从何得来的。”丹阳问道。
“这就是我要说的怪事儿,稍安勿躁,听我给你们说道说道。”老黄拿起那尸爪,开始谈起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十年前,当年奇门镇上有个举子姓何,住在镇尾的街上,他也是前朝逃难来的山东,落到奇门镇孤苦无依,乞讨为生,这种乞丐那些年岁多得是,一般都活不过冬,那何举人亏得命大,最后呀被一个卖豆腐的刘姓老翁收进了家,这才免得冻死,那刘老翁家里只有一个女儿,而且身体有残疾,家里帮顾不上,所以刘老翁认了他当义子,多个男人,希望能给家里有个照应。
这何举人刚开始也孝顺,忙里忙完,不嫌脏不嫌苦,而且此人以前就是读过书的,据他说是山西大户人家,兵灾后才破落的,所以他还一心想着天下安定了再去考考科举,知道大清入主了,重新开科取士,刘老翁对他视如己出,也愿意供他读书,可惜准备了五六年,考了两次都不中,那刘老翁一个人『操』持豆腐摊,也累出了病,最后在那年冬天病死了,临死前把自己的两间茅屋,豆腐手艺,还有自己女儿都托付给了何举人,他也就当了刘家的女婿。
何举人在刘老翁死后还是一心想考科,他一边摆摊养家一边读书,终于在第三次,居然中了元,考上了!这下子他可成了红人,各种乡绅来访,想攀亲结贵的商人的踩烂了门槛。”
“嘿,这肯定是那刘老翁积了德,让这义子和女儿享了福了。”道远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