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吃席也叫“坐席”。50年代只有婚丧嫁娶才有吃席的事,通常也叫“办事”、喜事丧事、红事白事。现在多叫婚宴、庆典、葬礼。那时候没有满月宴、升学宴、二婚宴、三婚宴,甚至老母猪下小嘎嘎宴,这些都是多事之秋敛财之人发明的。
关于生日宴,按理说应该有,但我从未见到过,也许是没人招待,只是家庭范围,外人不知不晓。满月宴也没有,多是在生孩子7天后随来人随招待,都是亲戚故故,家常便饭,而且全是女的。
红白两种宴席,一般是不允许带孩子参加,这好像是规矩。我们小孩子也知道,尽管再馋肉吃,也不能跟着父母去坐席。不知道那时的孩子为啥那么懂事,也不会张罗跟着。可能是因为,带孩子去了,孩子按不按排坐位?出几份礼钱?很让主人尴尬、抹不开。同时,自己也会很不好意思。所以,没人讨那个脸。
如果母亲去坐席,我们就在家等着。等什么?等母亲回来肯定会带回一个肉丸子,当时也叫“肉疙瘩”。坐席是每5人一桌,没有地桌,只有炕桌,都是在家家户户临时借的。但饭桌可以放在地上吃,因为桌多,炕上是摆不开的。每桌肯定有5个丸子放在盘里,每人1个,这是死规矩。其它菜可以有变化,5个肉丸子永久没有变化。当时坐席还有一个规矩,男女不同席,当然小孩子例外。其中,女客人桌上的肉丸子,谁都不会吃的,都用一个小手绢包起来,带回家给孩子吃。这也是一个不成规矩的规矩。老爷们那桌,当然就是一人一个,一扫而光了。
那个肉丸子有多大?大约比鸡蛋稍大些,没有现在四喜丸子大,但质量要比现在豆腐渣的四喜丸子强一百倍还多,那才叫真正的肉疙瘩。如果是父亲去参加坐席,这个肉丸子你就不用等了,该上哪玩上哪玩去吧。但我也考虑过,也不是哪个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可他们必定是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岂能儿女情长的用小手绢裹走一个小小丸子?那有多不好意思啊!母爱伟大,父爱高档。
父亲每次坐席回来,什么都不说,好像吃到他肚里就算完事大吉了。而母亲却不大一样,总得念叨念叨多少人,多少张桌,席碟怎么样,是六顶六,还是八顶八。我们听着也感觉很解馋,虽然不愿意让别人看见自己已经流了口水。用现在的话说,这必定也是一次精神大餐。什么叫六顶六、八顶八?虽然没吃过,但你得听说过,这是学问。就像猴头、燕窝、鲨鱼翅,您得听说过。六顶六就是六个炒菜六个汤菜,共12个菜;八顶八就是16个菜,是最上档次的。看来,16个菜在那时的农村来说就是最高席碟了。
炒菜用盘子盛,都是小盘子,汤菜用中碗盛,连汤带水。丸子是放在盘里的,算炒菜类。炒菜、汤菜各家不一样。但是,汤菜中三尖和白片几乎家家必有,缺一不可。三尖就是把肥肉切成三棱块,三角形,上锅炖烂;白片是把肥肉切成大厚片炖烂。这两样炖肉实际上味道差不多,只是形状不同。这两道菜是我的最爱,吃着特香,特解馋,满嘴流油。那时候,除了三节,平常谁能吃到肉啊。放到现在,肯定是没人敢下口。其它的汤菜就次要了,什么炖大豆腐、白菜炖海带等,有煎鱼、炒干豆腐、炒木耳、季节性青菜,归炒菜类。
那些年,记得妈妈带我吃过两次,都是刘杖子姥家,那是直系亲属家办事,必须得带上孩子,不带上孩子,人家还说外道。我吃席,那叫个讲究。几顶几不去管那些闲事,有肉有鱼就行了,其它无所谓。总之,几顶几都够吃,因为一桌就5个人,每个人平均二、三个菜。我观察,桌上剩下最多的菜是白菜炖海带,当然里面也有几片肉。其实,放到平常日子都是一顶一的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