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
蔡天明和蔡天星在酒店房间内,打开思维导图软件,把早上和韦智杰交谈获取的信息整理出来。
两人越总结越起劲,灵感就像涌泉一般,对于模块,对于底层逻辑,对于上层架构的预见性,简直就像经过了数年打磨一般。
从今天早上的对话来分析。
软件方面分成七个部分。
1、家居信息分享平台。
2、家装服务平台。
3、家居服务平台。
4、智能制造平台。
5、智能配送平台。
6、安装售后平台。
7、家居电商平台。
其他平台先不说。
家居服务平台方面,做一个类似后世迪迪打车,或者美寸一样的平台。
区别在于,家居服务平台需要许多步骤,才能完成一个订单,而滴滴和美团都是单一的流程。
如果把家居服务的流程,划分成多个独立的服务事项,其实也非常的相似。
按事业推进的阶段来看。
最开始时,客户是装修公司,由他们在平台上下单。
前期以pc电脑端为主。
装修公司把业主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服务类型,大致预算,写清楚,然后下单。
这个过程就好像寄快递一般,填写信息。
下单后,订单就像迪迪打车一样,上传到订单总池里,总池会根据地域划分,匹配最近的家居直营店。
订单可以由家居直营店接单后,人工派发给设计师,也可以由设计师自己接单。
设计师接单后,根据订单信息,与客户联系,上门量尺,做方案,然后预约客户到店里看样板,定花色,签单。
设计服务完成后,提交相关的资料,完成设计环节。
设计完成后,提交装饰公司确定。
主要是审核方案和报价,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符合要求,装修公司就确定订单,提交生产。
订单提交生产后,同样会进入生产总池,配送给就近的工厂。
工厂接单后,经过拆单,优化,备料,生产,包装,入库,出库完成订单制造。
工厂完成的产品,运送到一个类似某东的配送中心。
然后订单就可以发送给装修公司,由装修公司确定安装日期。
也可以入库即安排安装。
订单确定安装时间后,订单信息就会进入货运部,一个类似货啦啦的配送环节。
期间由软件根据产品的多少,来选择送货的交通工具,产品经过配送,搬运送到业主家后。
搬运配送环节结束,进入安装环节。
同样在安装总池,可以由安装服务部,分派,也可以由安装师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承接安装任务。
安装完毕后,进入验收流程。
由家居服务平台,派验收专员联合装修公司和业主,现场验收定制家居产品。
如果验收合格,就可以结束整个流程。
总结来说,家居服务平台就是:装修公司下单,门店接单,设计师量尺设计,预约客户到店,定设计、选材、签约,发送装修公司确定,下单生产,产品制造,完成后。
送入配送中心,配送上门,产品安装,最终验收。
完成一个闭环。
在这个闭环中,门店不需要与客户产生订单金额上的交集。
因为家居的金额,与装修公司的套餐捆绑,产品价格是与装修公司进行结算。
比如1088元每平方的装修报价中,包含36个投影面积的定制家居产品。
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在设计时,尽量按36个投影面积靠拢。
可以少于36个投影面积,但不能多于36个投影面积,多于这个数量的面积。
就需要客户自己掏钱,购买多出的部分。
而且还是按市场销售价格来收取。
这样做对三方都有好处。
如果跟装修公司结算,是按880元一个投影面积计算,那么市场销售价,至少也是1800元一个投影面积。
这个价格是市场普遍的销售价格,可以左证产品的价值。
按装修公司的套餐价格算。
36个投影x1800元=元。
而装修公司跟门店结算的价格只有元。
装修公司有3万多元的利润。
业主左证了产品的价格后,也觉得自己得到了大实惠。
而多出36个投影面积外的部分,门店也可以创收。
可谓是一举三得。
抛开业务不谈,家居服务平台的全流程架构,其实跟电商类似。
电商是客户下单,付款,商家发货,物流配送,收货,结算,订单完成。
而服务平台只是根据各环节的特性,把几个流程叠加起来而已。
客户环节:下单,确定,付款,验收,支付,完成。
设计环节:接单,设计,签单,提交,完成。
生产环节:接单,生产,入库,完成。
配送环节:接单,配送,完成。
安装环节:接单,安装,验收,完成。
和电商相比,家居服务平台虽然分成几个环节共同完成,但是技术上没有什么难度。
电商全程传递的是信息,而家居服务平台需要加入文件传递。
因为过程有设计图纸,报价表,订单合约表,安装图等。
对于蔡天明和蔡天星来说,这样的平台建设,简直就是小儿科。
他们甚至有现成的代码,只需要拿来改一改,延伸一下就可以上线。
唯一有难度的,是在主流程上的分系统,比如智能仓储系统。
这个需要结合智能立体仓来研发,当然也可以购买配套的系统,然后再拿来二次开发。
又比如货物配送系统,还需要结合地图导航来开发。
生产制造系统,哪怕不需要精确到每个工序,但是入库和出库的数据一定要准确,否则安装漏件,也是很郁闷的事情。
光一个家居服务平台,下挂的分系统就有十几个,想来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完成的。
但主流程和主系统一旦明确后,哪怕没有系统,暂时通过人工,也是可以运行的。
哥俩很兴奋,凭着他们敏锐的感知,越完善系统框架,就越觉得这个商业模式完美。
虽然很繁琐,流程也很长,需要攻破的技术点不少。
但是也因为这样,才会形成技术壁垒。
商业模式一旦形成,别人要模彷,也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来打造整个商业模式所需的底层建设。
而几年时间,足够让公司形成巨无霸般的存在。
两兄弟从下午午休起来后,一直忙碌到晚上21点多。
当整个系统结构完成后。
两人才惊觉没有吃晚饭。
互相对视一眼后,都苦笑着关闭了电脑,来到大西海路边的夜市摊吃夜宵。
吃完饭,回到酒店,两人大眼瞪小眼。
35岁,对于it人来说,已经是大龄了。
曾经何时,哥俩也青春过。
现在居然又有了奋战通宵的感觉。